回覆列表
  • 1 # 驚奇隊員

    明朝政治制度後期,已經形成內閣制,君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有點像現在的君主立憲,即便皇帝什麼都不做,國家也能平穩執行,比如那個十幾年不上朝的木工皇帝。清朝大大加強了君權,只有主子奴才,皇帝就是一言堂,所謂的軍機大臣就是皇帝的傳聲桶。清朝的政治制度就是開倒車。

  • 2 # 龍毅小聖

    從效率上考量,清朝。

    從制度上考量,明朝。

    明朝有許多事必經廷推、廷儀、廷鞫。

    廷推,任用大官由九卿或加上外面的巡撫、總督來開會選舉。

    廷儀,不能由各部決議的事,常由九卿決議。

    廷鞫,九卿開會決議刑部、大理院、都察院都裁決不了的獄案。

    給事中分六科,吏部給事中、兵部給事中等。給事中可以對下達到尚書的命令發表意見,有上書皇帝彈劾官員的權利。吏部有任用小官的權利。

    明朝制度偏重內部制衡,皇帝雖然說收回了相權,但是有很多事情的做法都是照舊的。

    清朝,外朝成了執行機構,就連吏部小官的任免權都收回去了。設立奏摺制度,許多奏章的傳遞速度加快了。

    兩朝相比,清朝的制度好一點,最主要的是高效,保密性強。

    一張公文,從地方經外朝再到皇帝手裡,傳遞速度非常慢,如果遇上突發事件,地方旱情、戰爭等,傳到皇帝,往往會誤了時機 ,如若是戰情,可能還會洩密。清朝設立奏摺制度,在處理事物上比明朝高效,並且也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雖然說明朝的制度比較合理,但是由於廢除了宰相,九卿無公,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國家就成了多頭政府。同時因為沒有宰相,皇帝又是不能犯錯的,下錯了指令往往沒有負責人。內閣的官位太低,就算是張居正時期,也只是權臣弄權,而不是大臣當權。

    明代到中期後,官僚發展強大,大到可以制約皇權,如武宗南巡、嘉靖的大禮儀事件、萬曆的國本之爭。

    因為沒有行政首長,這意味著,誰被皇帝倚重,誰就有了權利,各黨派的爭權奪勢成了必然。

    當代,效率高是一個團隊厲不厲害的體現,如果一個團隊的資訊傳達,領導人的指令下達彈性這麼大的話,這個團隊將會寸步難行。

    所以我認為清朝的制度好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張紙理論上是不是可以摺疊無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