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
2 # 洛陽水席mz
正月裡走親戚是從古時候就有的習俗,中國古代屬於農業社會,正月裡沒什麼農活,大家都有充足的時間去走親戚,另外春節就在正月,是一年之首,這時候走親戚也是想開個好頭。到了現在,大多數人都是隻有到了春節也就是正月才有假期,所以正月裡走親戚的現象也就比較普遍了。
-
3 # 煩惱飯桶
過年正月裡走親戚是中國傳統習俗,經過了一整年的忙碌工作和生活,大家聚在一起,閒話家常,互相交流,一起歡度春節,成為了每年大家最快樂的時段。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對正月走親戚就有一套禮俗約定,拜年講究親疏遠近。
正月初一,又叫大年初一,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家裡的晚輩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起床給家裡的長輩拜年,而長輩就會給晚輩發紅包,算是回禮。如果家裡有女子出嫁了,正月初一是不能回家拜年,要在男方家裡招待客人。
正月初二,這一天是出嫁的女子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孃家的日子,這一天女婿會帶著禮物給岳父岳母拜年,所以正月初二也叫歸婿日,一般這天會在孃家吃午飯,如果有時間也可能會小住幾天。如果孃家父母已經去世,這一天就會去孃舅家拜年,畢竟俗語說得好“孃親舅大”嘛!
初三、初四一般就是去給姑姑、姨媽、老姑、老姨拜年,也就是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的姐妹。帶著禮品,送去自己的新年祝福,祝願他們在新的一年福壽安康!
正月初五,又稱為“破五日”,這一天男方不能去女方親戚家拜年,所以一般在這一天會去男方的親戚家拜年。
初五以後就是同事、同學或朋友之間相互拜年了,平時相互之間有什麼小矛盾、小糾紛,在這個時段也可以相互磨合,增進感情。
過了正月十五“走親戚”這個“流程”基本上結束了,大家開始進入新一年的工作和學習狀態。
這個跟我們的農耕時節有關係,夏朝的時候氣候還是比較熱的時候,所以春節是放在正月的。商朝的時候就移到了12月,應因為氣候溫度下降。秦朝的時候就到了10月春節。後來到漢朝的時候重新定回到正月。
春節這個時候農作物都不需要耕種了,大家都比較閒,所以古代的時候安排春節在這個時期,包括祭天,祭祖,走親戚,這些聯絡人的感情,神的感情的,祖先的感情都放在這裡。
親戚為什麼要走呢,因為這樣增加彼此互相瞭解,本來一年到頭難得幾次見面,如果今年不走,自然就生疏了,你有一個親戚,如果十幾年不走,你過去之後你可能連他家住哪裡也找不到,見面也不知道說什麼,那樣感情就淡了。對農村這個叫做斷六親。
古時候的走親戚還有一個好處,大家都吃不飽飯,好東西都捨不得吃,親戚來的時候,因為必須好客要招待親戚,這樣的話順便自己也能夠吃上一些好的東西,心裡也不會心疼。這樣一互相走動的話,就有好多頓能吃上好的東西,這其實是共享經濟學。所以不要認為現在的共享經濟是什麼新鮮的詞,其實在我們古代就已經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