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凱恩斯的貓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偶像和傳統藝人的不同,鹿晗、吳亦凡、張藝興可以歸類為偶像派,而黃曉明、鄧超等則是傳統藝人,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影視公司主打偶像+大IP圈粉無數,偶像所具備的高流量加上優秀的內容,頓時偶像劇火遍全網,但是其中也不免存在一些問題。

    一.偶像分為兩類

    1.韓式偶像

    比如鹿晗、吳亦凡為代表的就是典型的韓式偶像,中國偶像的概念也主要是來自於南韓,然後才掀起熱潮的,中國經紀公司也會選擇把藝人送到南韓培養,由中國負責運營,學習歌曲和舞蹈,還有在南韓出道,在合約期結束後返回中國,由團隊進行後續經營。還有一種是全面按照此種風格本土化運作,比如男子偶像組合TFBOYS.

    2.日式偶像

    如果說南韓注重工業化生產偶像,那麼日本則更偏向於精耕細作,偶像養成,從選拔培訓來看,日式偶像從音樂、伴舞、舞臺劇一步步走來,慢慢將新人帶出粉絲群,最典型的就是傑尼斯事務所,可以說偶像是跟隨粉絲一起成長的。

    二.偶像經濟的盈利模式

    這一點主要是偶像派藝人自帶流量,因此也被譽為流量小生,偶像劇大多情況下擁有一定的優質內容,就能產生轟動式效應,票房大賣,影視劇收視率高。

    同時,飯圈文化,粉絲購買應援物和紀念品,購買專輯,開展線下活動,經紀公司培養藝人在電視臺和廣告主端獲得收益,同時門票與周邊也是很好的賣點。

    三.國內偶像經濟存在一定的問題

    1.偶像並不是百分百自帶流量的,其受眾也受制於年齡段,國內諸多影視劇電影並沒有因為偶像的帶動而收穫比較好的成績,到底具備多少吸金能力還有待商榷。

    2.中國的偶像產業發展體系不完善,藝人擁有過多議價權,從南韓的經驗來看,資本方和經紀公司的策劃宣傳都十分到位,出品方有較多的議價權,且做好了相應的內容儲備,充分調動粉絲的積極性,充分繫結粉絲,擁有視覺化的效果和衝擊力。

    3.本土化包裝的偶像實際上更偏向於影視劇,有更廣泛的受眾,但是參演的電影票房也很難達到一定的量級。

  • 2 # TT琪思妙想

    這樣說有些偏見,對於所謂的“小鮮肉”沒演技,只是評顏值登上主角寶座的。

    其次,演藝圈的競爭本就很大,如果給每一個演員都有戲拍,還會有演員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好好提升自己的演技麼?正所謂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哪,就是這個道理!間接的促成“老幹部”演技的提高,也不能說“偶像經濟”完全沒有好處吧。

  • 3 # 娛夫捕娛

    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偶像經濟越來越火爆,現在娛樂圈的很多事情都能有偶像經濟的身影。

    就比如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都開始任用一些時下特別火爆的小鮮肉,比如鹿晗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以前,每一個明星都需要跑很多的龍套才有機會做主演,有的甚至跑了十幾年的龍套才能有一次主角的機會,就連楊冪也是做了很久的龍套然後才當上主演的,當時的年代需要演技也需要耐心和奮鬥。可是現在就因為如今的偶像經濟導致現在的鹿晗,一個唱歌跳舞的小鮮肉在沒有任何的專業訓練的時候就可以擔任《擇天記》的主角,這樣的機會放在以前的明星身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對於偶像經濟應該有好處有壞處。好處就是大多數的人喜歡的愛豆會總是的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面,大家可以總是看到他們,壞處就是其中有些偶像空有大量的粉絲,但是卻沒有駕馭另一個領域的能力,導致各種的問題頻發,比如電視劇,現在的電視劇可比以前差遠了,以前的電視劇的質量比現在的強多了。所以,現在我幾乎不看電視劇了。

    偶像經濟同時也導致一些老戲骨沒有戲拍,畢竟相比於小鮮肉,老戲骨的粉絲少的讓人心疼。所以導致一些老戲骨也沒有戲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歲寶寶肚子脹吃嗝了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