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754237304733

    意思是:上天的執行有一定的規律,用正確的治理措施適應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辦得好。

    出處:《荀子·天論》——戰國·荀子。

    原文節選: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譯文:不必刻意去做就成功了,不必刻意去求就獲得了,這就叫做“天職”.像這樣子,雖然深奧,“至人”是不會刻意去加以思慮的;雖然偉大,“至人”是不會刻意去加以費力的;雖然精微,“至人”是不會刻意去加以考察的,這就叫做不和天爭奪職分。

    天有天時,地有地利,人有人治,這就是說人(能與天地)並立為三.捨棄自身能夠並立為三的部分,而(一味地)期待自己能夠並立為三,那就錯了。

    擴充套件資料

    《天論》節選自《荀子·天論》,有刪節。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0),名況,當時人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主要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學說的代表作。

    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有其客觀規律,和人事沒有什麼關係。其主要思想是,社會是清明富足還是動盪飄搖,也全是人事的結果,和自然界(所謂的“天”)也沒有什麼關係。荀子的這種思想,有力地否定了當時的各種迷信,強調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戰國時期看,具有很強的進步意義。

    文章首句提綱挈領,表明觀點,即“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而後以此言立之,“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毋應越俎代庖。後又語人: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騁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願於有物之所以成。

    天地萬物,各司其職。人之思治,各常其道,人道未易,國泰民安,人之思行,知制天命,天命之知,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天命之制,則在乎人焉。

    《天論》語言富於文采和氣勢。比如第一段中“強本而節用……妖怪不能使之兇”和“本荒而用侈……妖怪未至而兇”這兩節文字意思相反,字句工整相對,從整體上看,運用了對比兼排比的修辭手法,而這兩節文字分別又是由兩組排比句構成,文字的工整嚴密令人歎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肋骨折幾根算輕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