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上面這首詞在北大中文論壇上有個小小的討論,發言者多認為“羅裳”是絲織的薄衣裳,羅裳在此處可能是一種絲質的披風。夏末秋初(一般是公曆8月),天氣稍轉涼,清早出門披一件薄薄的披風是很正常的。但因為要泛舟池塘,要坐在小舟裡划槳,那長長的絲質的披風披在身上就不方便了,最起碼容易弄髒。再說太陽上來了,氣溫升高了,已不需要披風。所以,李清照就解下披風,讓丫鬟拿著,自己獨上蘭舟了。《一剪梅》所描寫的,其實是夏末秋初的清晨,一個閨中思春怨婦在池塘中盪舟的心境。思念夫婿,夜不能寐,早晨起床,漫步於池邊,披羅裳以御涼,見池中紅藕香殘,心有所感。此時氣溫已漸漸升高,於是她輕解羅裳,遞與隨身侍女,自己獨上蘭舟,投身於荷塘的綠肥紅瘦之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詞學教授陳弘治先生的《唐宋詞名作析評》解釋這首詞時也是這樣:他說:“起筆‘紅藕香殘玉簟秋’,以眼前景物點出夏末秋初的季節。‘紅藕香殘’是說紅色的荷花漸次凋謝了,這四個字不僅繪出眼前的景象,而且形成一種悽美的意境;‘玉簟秋’是說用竹蓆已有些嫌涼了,這三個字不僅說明秋涼,而且也暗示著心境的悽清。接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正寫其萬般無奈的寂寞心情。為了解脫自己的苦悶,她換了夏季的薄衫,穿上較厚的衣服,獨自悽悽涼涼的去泛舟自遣。......” 我以為人們可能都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那就是對羅裳的解釋有誤。王振復先生在其《周易的美學智慧》一書中解釋坤卦六五爻辭“黃裳,元吉”時提到了一個古代的文化常識:古代服裝是“上衣下裳”之制,裳在下也.(見該書133頁,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版)。也就是說,裳是指褲子,搞清了這個概念以後就可以理順詞意了:脫了褲子上船肯定是說不通的,那麼就只能理解為脫了褲子上床,這個蘭舟應當是指閨中思婦的牙床或花床(沒有考證,只是我的猜想)。這是一個獨守空閨的少婦的生活情境,而非風塵漂泊的狀態。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上面這首詞在北大中文論壇上有個小小的討論,發言者多認為“羅裳”是絲織的薄衣裳,羅裳在此處可能是一種絲質的披風。夏末秋初(一般是公曆8月),天氣稍轉涼,清早出門披一件薄薄的披風是很正常的。但因為要泛舟池塘,要坐在小舟裡划槳,那長長的絲質的披風披在身上就不方便了,最起碼容易弄髒。再說太陽上來了,氣溫升高了,已不需要披風。所以,李清照就解下披風,讓丫鬟拿著,自己獨上蘭舟了。《一剪梅》所描寫的,其實是夏末秋初的清晨,一個閨中思春怨婦在池塘中盪舟的心境。思念夫婿,夜不能寐,早晨起床,漫步於池邊,披羅裳以御涼,見池中紅藕香殘,心有所感。此時氣溫已漸漸升高,於是她輕解羅裳,遞與隨身侍女,自己獨上蘭舟,投身於荷塘的綠肥紅瘦之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詞學教授陳弘治先生的《唐宋詞名作析評》解釋這首詞時也是這樣:他說:“起筆‘紅藕香殘玉簟秋’,以眼前景物點出夏末秋初的季節。‘紅藕香殘’是說紅色的荷花漸次凋謝了,這四個字不僅繪出眼前的景象,而且形成一種悽美的意境;‘玉簟秋’是說用竹蓆已有些嫌涼了,這三個字不僅說明秋涼,而且也暗示著心境的悽清。接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正寫其萬般無奈的寂寞心情。為了解脫自己的苦悶,她換了夏季的薄衫,穿上較厚的衣服,獨自悽悽涼涼的去泛舟自遣。......” 我以為人們可能都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那就是對羅裳的解釋有誤。王振復先生在其《周易的美學智慧》一書中解釋坤卦六五爻辭“黃裳,元吉”時提到了一個古代的文化常識:古代服裝是“上衣下裳”之制,裳在下也.(見該書133頁,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版)。也就是說,裳是指褲子,搞清了這個概念以後就可以理順詞意了:脫了褲子上船肯定是說不通的,那麼就只能理解為脫了褲子上床,這個蘭舟應當是指閨中思婦的牙床或花床(沒有考證,只是我的猜想)。這是一個獨守空閨的少婦的生活情境,而非風塵漂泊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