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格式空白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雲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註釋 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今江蘇鎮江北固山上。 賞析 華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一向是親和的。此詩寫居於寺中,但覺枕中雲氣繚繞,似乎門前千峰都在向自己靠近,甚至萬壑松聲就像生於床底。前兩句極雄壯,卻也有驚險之感。但詩人好像覺得還不過癮,於是要開啟窗戶,去迎接如排山而來的銀浪。這些向詩人靠近的自然景物並不是擠壓過來,而是受到詩人心靈的召喚,換句話說,就是“萬物皆備於我”,被詩人所欣賞。動極之景和靜極之心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照,非常生動。這,或許與詩人居於僧寺之中,因而思與境諧,身在景外不無關係。 中國詩人非常喜歡從窗中攬景。如下面這些句子:“雲生天地間,風出窗戶裡”(郭璞);“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樹”(謝朓);“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沈佺期);“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蘇軾);“向來萬里急,今在一窗間”(陳與義)。這種內外通流,小中見大,移遠就近,由近知遠的寫法,實際上表現了華人的空間意識。《老子》裡不是說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嗎?由此生髮開去,就不僅是自然空間的從有限到無限,而是反映了一種人格精神的張揚。陶潛《飲酒》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正是從“東籬”之下感受到自己與宇宙精神的相融相合。從這個意義來看,曾公亮的這首詩給我們的感受,就決不僅僅是寫景生動了。 附:作者簡介 曾公亮(998-1078),字明仲,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進士。歷任知制誥、史館修撰、翰林學士、給事中、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昭文館大學士等職。以太傅致仕。《全宋詩》存詩四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卡丟了會被別人取掉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