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 不丹王國 【國名釋義】 “不丹”在梵語中意為“西藏的邊陲” 別稱:神龍之國(不丹人自稱“竺域”,意為“龍”)、森林之國、花卉之國 【面積】 4.6萬平方公里。 【人口】 70萬(2007年)。人口增長率約2.5%。不丹族佔總人口50%,尼泊爾族佔35%。不丹語“宗卡”為官方語言。【首都】 廷布(Thimphu),人口約5萬(2002年) 【同北京時差】 -2:30 【國際電話碼】 975 【語言】 不丹語“宗卡”和英語同為官方用語,南部講尼泊爾語 【民族】 不丹族(菩提亞族)佔多數,其餘為尼泊爾族(30%~35%)等 【宗教】 藏傳佛教(噶舉派)為國教,尼泊爾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金黃色和桔紅色的兩個直角三角形組成,中間一條白色的飛龍,四個爪子各抓一顆白而亮的寶珠。金黃色象徵國王的權力和作用;桔紅色是僧侶長袍的顏色,象徵佛教的精神力量;龍象徵國家權力,又指這個國家的名字,因為不丹可譯為“神龍之國”。龍爪上握有白珠,象徵威力和聖潔。 【國徽】 呈圓形。圓面上兩條龍騰空而起,象徵權力和尊嚴。龍的周圍是燃燒的火焰,圓面中心是十字形圖案,它是大自然雷電霹靂的象徵。圓面外圈的白色圓環的上部,用藏文書寫著“光榮的不丹是不可戰勝的”。 【國歌】 《皇家頌歌》 【概述】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其東、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南部與印度交界,為內陸國。北部山區氣候寒冷,中部河谷較溫和,南部丘陵平原屬溼潤的亞熱帶氣候。 公元7世紀起曾為吐蕃王朝屬地,9世紀成為獨立部落。12世紀後,藏傳佛教竺巴噶舉派逐漸成為執掌世俗權力的教派。18世紀後期起遭英國入侵。1907年建立不丹王國。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印度獨立後於1949年8月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1961年以來,不丹國王多次公開表示要保持自己國家的主權和獨立。1971年不丹加入聯合國,1973年成為不結盟運動成員,1985年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
【國名】 不丹王國 【國名釋義】 “不丹”在梵語中意為“西藏的邊陲” 別稱:神龍之國(不丹人自稱“竺域”,意為“龍”)、森林之國、花卉之國 【面積】 4.6萬平方公里。 【人口】 70萬(2007年)。人口增長率約2.5%。不丹族佔總人口50%,尼泊爾族佔35%。不丹語“宗卡”為官方語言。【首都】 廷布(Thimphu),人口約5萬(2002年) 【同北京時差】 -2:30 【國際電話碼】 975 【語言】 不丹語“宗卡”和英語同為官方用語,南部講尼泊爾語 【民族】 不丹族(菩提亞族)佔多數,其餘為尼泊爾族(30%~35%)等 【宗教】 藏傳佛教(噶舉派)為國教,尼泊爾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金黃色和桔紅色的兩個直角三角形組成,中間一條白色的飛龍,四個爪子各抓一顆白而亮的寶珠。金黃色象徵國王的權力和作用;桔紅色是僧侶長袍的顏色,象徵佛教的精神力量;龍象徵國家權力,又指這個國家的名字,因為不丹可譯為“神龍之國”。龍爪上握有白珠,象徵威力和聖潔。 【國徽】 呈圓形。圓面上兩條龍騰空而起,象徵權力和尊嚴。龍的周圍是燃燒的火焰,圓面中心是十字形圖案,它是大自然雷電霹靂的象徵。圓面外圈的白色圓環的上部,用藏文書寫著“光榮的不丹是不可戰勝的”。 【國歌】 《皇家頌歌》 【概述】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其東、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南部與印度交界,為內陸國。北部山區氣候寒冷,中部河谷較溫和,南部丘陵平原屬溼潤的亞熱帶氣候。 公元7世紀起曾為吐蕃王朝屬地,9世紀成為獨立部落。12世紀後,藏傳佛教竺巴噶舉派逐漸成為執掌世俗權力的教派。18世紀後期起遭英國入侵。1907年建立不丹王國。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印度獨立後於1949年8月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1961年以來,不丹國王多次公開表示要保持自己國家的主權和獨立。1971年不丹加入聯合國,1973年成為不結盟運動成員,1985年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