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產君
-
2 # 覃仕勇說史
答:這是一道悟空問答題,出題的是網友,我負責回答,我的回答沒有題目,請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說我為博取流量,亂起題目。
老實說,看到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我也忍不住要吐槽。是,魏徵是名將不假,但也不至於為了抬魏徵而把諸葛亮糟蹋得不像樣,糟蹋成秦檜、張俊之類才心滿意足吧?
諸葛亮身負不世之才,鞠躬盡瘁,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拼盡了最後一絲力氣,傾盡最後一點血淚,千年以降,成為了人臣的典範,被稱為“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而後第一人”。
還諸葛亮跪魏延,拉倒吧。
從晉代開始,歷代都在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號。
晉封諸葛亮為武興王;唐則封之為武靈王,並賜廟;宋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明代朱元璋欽定“帝王高”,選從祀名臣37人,漢末三國人物僅有諸葛亮一人被選中;清代不但把許多紀念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禮廟時還以諸葛亮從祀。
這麼說吧,三國時代出了兩尊神,一尊是諸葛亮,另一尊是關二爺。
別跟我說這是《三國演義》的功勞,諸葛亮和關二爺被歷代帝王封神祭祀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祖宗還不知在哪裡。
說什麼“魏延墓前跪著諸葛亮的石像”,也真敢說!
有人要跟我掰正史,說正史上的魏延腦後沒生有反骨、也沒有造反,諸葛亮指使楊儀和馬岱殺他,殺害了,諸葛亮心太黑,該跪。
是的,正史上的魏延腦後沒生有反骨,但正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指使楊儀和馬岱殺魏延!
當然也有人說,正史上的諸葛亮沒指使楊儀和馬岱殺魏延,但《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諸葛亮跪像是在《三國演義》一書誕生後,人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對諸葛亮指使楊儀和馬岱殺魏延的情節印象深刻,因而製作出來的。
但您要這麼說,那我也可以說,那不好意思,在《三國演義》裡,魏延是腦後長有反骨的,而且,他撞破了諸葛亮設定在五丈原的四十九盞明燈陣,斷了諸葛亮續命之術,後來又起兵造反,殺他也不冤。
你不能拿魏延在正史上的清白,和小說裡諸葛亮“害”他的結果,閉著眼睛混搭在一起說。
魏延墓現在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魏延墓前雕刻著兩尊下跪的石馬,一尊文官石翁仲石像。
那些“是非家”就胡說這尊文官石翁仲石像是諸葛亮像。
我去!
他們怎麼不說那兩尊下跪的石馬是公赤免馬和母赤免馬?!
-
3 # 蕭十三郎的大號
諸葛亮一直在壓迫魏延。然而,魏延屬於那種賦予Sunny和光輝的軍事天才。所以諸葛亮知道他不能給一個機會。例如,在五次北伐戰爭中,魏延只有一次創造偉大成就的機會。
因此,魏延提出了子午谷計劃,即(1)只有1萬個部隊,(2)魏延自己來。當諸葛亮看著它時,他直接拒絕了。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看到的子午谷的計劃不可能成功,所以拒絕了。
事實上,看到魏延的兩個條件,我們知道失敗對蜀國沒有影響,但成功地對魏造成了巨大的打擊。甚至可以說,一旦成功實現,舒州就可以充分的戰略主動性。
這裡有兩個關鍵點,(1)根據魏延與諸葛亮的關係,諸葛亮想“殺”魏延,因為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數計劃”的“死亡路徑”,然後諸葛亮應該同意,這樣魏延就會死,只會切斷敵人,(2)魏延是,如果魏延正在考慮,如果魏延考慮,魏彥如果魏彥考慮如果魏延成功的話,魏延的知名度正在上升。那麼,諸葛亮如何壓制魏延,以及如何確保軍事力量的完全控制?
顯然,諸葛亮反對子午谷探險。其根本原因是對蜀國的絕對控制的私慾。因此,對經絡谷的困惑,不是諸葛亮的生命是謹慎的,害怕魏延的失敗,而是諸葛亮害怕魏豔奇的成功。
從一定程度上,魏延和諸葛亮屬於同一陣營,不同思想。
至於石像,說不說跪與不跪。
即使真讓魏延來指揮,他也不一定能成功。如果老天能幫他解決糧食和水的問題,而且要魏國不發現他的行動。
存在這種可能性,像鄧艾滅蜀。但成功率比較低,因為這個時候魏國的將領還可以。
-
4 # 羽評郡主
其二:至於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來源還是因為,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延提出,自己帶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之後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斜谷,在長安會師,魏延認為這一奇謀必將成功,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魏延不願受到楊儀的束縛,在退軍途中將棧道燒燬,反攻楊儀,然而部下不服,他們只聽從後主劉禪和諸葛亮的命令,可此時劉禪與楊儀站在一邊,認為魏延是謀反,部下自然不願追隨,魏延自己則在敗逃時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斬殺,馬岱拿著魏延的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楊儀還踩著魏延的腦袋並嘲笑。
綜上才有了楊儀、馬岱、諸葛亮跪於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現在這些石像已經儲存到漢中博物館。
-
5 # 紫微CSZ
不能說諸葛孔明是個十足的小人,嫉才妒能,但是他在很多方面有失公允,且自以為是,自私尤甚。
魏文長招人排擠招人猜忌,已經是常有的事。
魏文長是個什麼人?史上早有定斷。
尤其是他的子午谷奇謀,被諸葛孔明多次拒絕而不採納,以至使蜀耗盡氣力,終而覆沒。
魏文長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文能謀士,武謂上將之一,在當時也是公認的。只因諸葛孔明對其態度不佳,以及後來跟文臣有隔閡,所造成對他大不利的影響,而身遭其害。
反正也是,魏文長不死,蜀也不會加速滅亡,最後又哪來的三國歸晉?
這就是歷史,這就是歷史的宿命使然。
魏文長實實在在的一個忠主之臣,只苦在當時不遇明主,後而遇到明主,可明主旗下的文武又對之三番五次的排擠,時令之傷心不已。
另外,其人性格耿直而暴躁,不像其他人那麼會演戲,亦不能與人更好的交往,最終導致殺身之禍。
人們都把孔明視為神的化身,但是最聰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人,好以貌取人,終鑄大錯。
不管怎麼講,凡有滅魏文長之心者,就註定了是十足的小人。
魏文長是個功臣,文武全才,唯憾事,子午谷奇謀不得施,而哀蜀必亡!
-
6 # 石頭說歷史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和楊儀就發生了內訌。最終魏延兵敗逃亡漢中,被馬岱追擊斬殺,楊儀以謀反罪誅滅魏延三族。
魏延墓魏延死後,手下士兵冒死為其收屍將其下葬,墓址位於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不過現在墓地已經不存,只有二座石馬,一殘破,一完整,1973年移至漢中市博物館。
因為在魏延之死的整個過程中,並沒有諸葛亮什麼事情。魏延之所以有此下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人際關係實在是太糟了,沒有人站出來幫他。
另外諸葛亮被後世稱頌,魏延與之相比則是一個不起眼小人物,後世不可能讓諸葛亮給魏延去懺悔,這不符合常理。
還有人說墓前的兩座石馬分別代表楊儀和馬岱,這就很牽強附會了。墓前雕刻石馬是兩漢的禮制,代表著對墓主人戰功的肯定,而不是特意借指某人。
-
7 # 奕天讀歷史
劉備在世時,非常信任和器重魏延。在奪取漢中後,眾人都以為張飛會被任命為漢中太守,包括張飛自己也這麼認為。結果,魏延卻意外的被劉備任命為了漢中太守,導致“一軍盡驚”。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能夠成為三分天下的一代梟雄,絕不是僅靠運氣得來的。劉備看人和用人眼光之毒辣,精準,是諸葛亮無法比擬的。
諸葛亮的優勢在於天下謀略,具有高瞻遠矚的大局觀,但弱點也非常明顯,過於謹小慎微。諸葛亮的這種特點,適合於守成,而不適合於創業。前期由於劉備的存在,兩人配合,所以,蜀漢的創立大業非常迅速和成功。
劉備和諸葛亮,因為在用人上的不同,導致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而諸葛亮明顯就不同了,諸葛亮用人,完全是挑選符合自己口味的,和自己風格類似的人。比如蔣琬、費禕、楊儀、姜維等人,都是十分嚴謹、低調之人。
魏延是什麼樣的人呢?跟諸葛亮所喜歡的人才型別恰恰相反。
魏延魄力十足,敢於冒險,且不計後果。魏延在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時,就曾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氣魄,一下就折服了眾人。再加上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而且善謀,在漢中設立了“重門之計”,穩固了漢中數十年。有勇有謀,這也讓魏延有了敢於冒險的資本。
只是呢,魏延“性矜高”,就讓謙虛謹慎的諸葛亮非常厭惡了。所以,諸葛亮時時刻刻,都在壓制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以及歷次北伐時,要求獨率一路精兵,分路攻擊關中的要求,均被諸葛亮給否定了。
諸葛亮持續不斷的打擊魏延等異己,而不是合理的平衡,使用好不符合自己風格的人才。畢竟,做事風格不同,不等於不忠於當前的組織麼。
這點在演義中表現的最突出,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說魏延天生反骨,要斬了魏延。幸虧劉備堅決不同意,才保了魏延一條命。其實,經過現代學者的研究總結之後,所謂的“面相”、“骨像”,都是用來造勢的工具而已。一種是用來拉攏人,說某某人“隆準龍顏”,可成大事,一下子可以號召起一大批人;另外一種就是用來打擊排除異己,比如魏延的“反骨”,一下子就將很多人拉到了魏延的對立面。其中包括很多隻看《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可能就是這麼開始討厭魏延的。
而且,從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來看,就是要孤立,併除去魏延。諸葛亮開撤軍大會,故意將魏延排除在外。這對於任何高階核心將領來講,都是一種莫大的侮辱,特別是對於“性矜高”的魏延而言,必然會冒火。然後麼,魏延自然就會犯錯了,最後被楊儀派馬岱所殺,也就不足奇怪了。
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如果真就給魏延以重任,讓魏延擔負全域性,魏延還會自己親自帶兵去冒險,而不顧大局麼?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魏延不在諸葛亮的位置,自然就會甘願自己去冒險。如果魏延坐到了諸葛亮的位置,恐怕就會從全域性考慮了。魏延必然會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將領,派遣這名將領出兵子午谷,直取潼關。而魏延自己則會親率主力,兵出斜谷,拼命與子午谷奇兵會和。在這種情況下,至少取得關中的可能性,要比諸葛亮穩紮穩打的打法成功機率大多了。
魏延因為被諸葛亮、楊儀等人激怒,失了分寸,帶兵截殺楊儀,才導致眾叛親離,最後被馬岱所殺(楊儀都指揮不動姜維,如果楊儀派姜維去找魏延,估計姜維會跟魏延聊,聊著聊著很可能姜維會回頭幹楊儀,至少姜維不會那麼輕易就動手殺了魏延,王平就沒這麼幹,只有馬岱比較虎)。
魏延死後,屍身被直接就地掩埋在了現在漢中城北兩公里的石馬坡。石馬坡附近的村落中,流傳著一些故事,說是原本魏延墓前有兩匹跪石馬,一匹是害死魏延的楊儀,一匹是直接殺死魏延的馬岱。另外還有一個低頭懺悔的文官雕像。
至於那個文官塑像,應該也存在過。畢竟魏延的冤屈,在蔣琬主政之後,就已經被洗刷了。雖然後人都非常敬重諸葛亮,但是不能排除一些人更認同魏延,更贊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所以,有人在魏延墓前放了一個文官雕像,手中拿著地圖,低頭做懺悔狀,也不足為奇。而這名文官自然就是諸葛亮了。
魏延和諸葛亮、楊儀等人的恩怨,早已經隨風而逝。但這段歷史卻值得借鑑,如果你是蜀漢大將軍,全權負責主持北伐,會怎麼決斷呢?是學諸葛亮中規中矩北伐?還是會採取魏延的謀劃,冒險一搏?亦或是有更好的北伐計策?或者乾脆守住漢中,待在蜀川休養生息?歡迎各位高人提出自己的謀劃、見解。
-
8 # 國易儒釋道學堂
老實說,看到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我也不由得要吐槽。是,魏徵是名將不假,但也不至於為了抬魏徵而把諸葛亮浪費得不像樣,浪費成秦檜、張俊之類才稱心如意吧?
諸葛亮身負不世之才,盡心竭力,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拼盡了最終一絲力氣,傾盡最終一點血淚,千年以降,成為了人臣的模範,被稱為“兩漢以來無雙士,三代然後第一人”。
說句不好聽的話,跟諸葛亮比較,魏延算個什麼東西?
還諸葛亮跪魏延,拉倒吧。
從晉代開端,歷代都在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號。
晉封諸葛亮為武興王;唐則封之為武靈王,並賜廟;宋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明代朱元璋欽定“帝王高”,選從祀名臣37人,漢末三國人物僅有諸葛亮一人被選中;清代不光把許多留念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並且每年春秋祭禮廟時還以諸葛亮從祀。
這麼說吧,三國年代出了兩尊神,一尊是諸葛亮,另一尊是關二爺。
別跟我說這是《三國演義》的勞績,諸葛亮和關二爺被歷代帝王封神祭祀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祖宗還不知在哪裡。
說什麼“魏延墓前跪著諸葛亮的石像”,也真敢說!
諸葛亮的石像憑什麼要在魏延墓前跪魏延?
有人要跟我掰正史,說正史上的魏延腦後沒生有反骨、也沒有造反,諸葛亮指派楊儀和馬岱殺他,殺害了,諸葛亮心太黑,該跪。
是的,正史上的魏延腦後沒生有反骨,但正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指派楊儀和馬岱殺魏延!
當然也有人說,正史上的諸葛亮沒指派楊儀和馬岱殺魏延,但《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諸葛亮跪像是在《三國演義》一書誕生後,人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對諸葛亮指派楊儀和馬岱殺魏延的情節印象深刻,因而製作出來的。
但您要這麼說,那我也可以說,那不好意思,在《三國演義》裡,魏延是腦後長有反骨的,並且,他撞破了諸葛亮設定在五丈原的四十九盞明燈陣,斷了諸葛亮續命之術,後來又起兵造反,殺他也不冤。
你不能拿魏延在正史上的清白,和小說裡諸葛亮“害”他的結果,閉著眼睛混搭在一起說。
所以,說“諸葛亮的石像在魏延墓前跪魏延”,完全是一幫為賺取流量的人在造謠,在胡說瞎說,不值一駁。
魏延墓現在在陝西省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魏延墓前雕刻著兩尊下跪的石馬,一尊文官石翁仲石像。
那些“對錯家”就胡說這尊文官石翁仲石像是諸葛亮像。
我去!
他們怎樣不說那兩尊下跪的石馬是公赤免馬和母赤免馬?!
回覆列表
魏延原本是長沙郡太守韓玄的屬下,劉備在奪取荊襄九郡後,揮師南下,攻打南方重鎮長沙郡,魏延做內應殺死了太守韓玄,讓劉備佔領了長沙郡。
劉備進入長沙,封賞有功之臣,諸葛亮卻指著奪取長沙的首功之臣魏延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士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後患”,最終在劉備的求情下,想投明主的魏延才倖免一死。
事實證明,魏延確實是一個非常忠主的人。
後來,蔣琬認為魏延功大於過,併為他平了反,還為了他修建了一個墓地,魏延的後人立了三個石像在墓前,分別是楊儀、馬岱和諸葛亮,魏延的後人認為,諸葛亮就是殺害魏延的直接凶手,沒有他整天猜疑魏延,魏延也不會被斬殺,原本能夠成為蜀漢棟樑之才的魏延,現在卻成為人們口中的反賊,這大概就是諸葛亮為什麼會跪在魏延墓前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