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宗室貴族集團不僅是入關前披荊斬棘的中堅力量,更是入關後維繫王朝統治的核心基礎。所以對宗室子孫的教養就格外重要。
早在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即以二大貝勒阿敏棄永平四城事與明軍死守大淩河相較而釋出上諭,稱阿敏之罪遂“未嘗學問,不明理義之故乎”,而明軍系“讀書明道理,為朝廷盡忠之故乎”,認為宗室貴族子弟應讀書明禮才能“忠君親上”,使君上“實有賴焉”。這也是此後清朝歷代皇帝重視宗室教育的主要原因。
清入關以後,宗室的教養逐漸正規和完善,大致分為三種情況。
皇子到了六歲,就要入上書房讀書。皇帝特意選派“名望大臣”教習漢文,稱師傅,教授國語騎射者稱“諳達”。皇子們每年除元旦、端午、中秋、皇帝“萬壽”及本人壽辰之日可免課讀外,其餘便無閒暇之日。
清帝時常親自檢查諸皇子的學習情況,上書房設於乾清宮左側的原因之一便是“以便上稽查也”。正是由於清朝諸帝對於皇子皇孫教育的重視,所以才有漢人“宗室代有偉人”的讚譽。
順治九年(1652年),宗人府上奏請於各旗設宗學,規定凡未封爵之宗室子弟年齡十歲以上者俱入宗學。親王、世子、郡王,準其遴選滿洲生員一名“專習清書”,漢人進士一名“講論經史”。
康熙二十年(1681年),令年滿十歲的宗室王公子弟“於本府講讀經史諸書”,二十四年(1685年),又諭令宗室子弟“延文學優贍之士,在各府第專精學習”。另宗室王公子弟襲、封爵位要同時考察馬、步射、翻譯三項,三項皆優者以應得之爵授封,以下遞降有差。
宗學於雍正初年分為左、右兩翼,收王至閒散宗室子弟年十八歲以下者,教授清書、漢文、騎射。雍正七年(1729年),令設覺羅學於各旗,教授內容及其他規制與宗學並無大異。
清朝的宗室貴族集團不僅是入關前披荊斬棘的中堅力量,更是入關後維繫王朝統治的核心基礎。所以對宗室子孫的教養就格外重要。
早在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即以二大貝勒阿敏棄永平四城事與明軍死守大淩河相較而釋出上諭,稱阿敏之罪遂“未嘗學問,不明理義之故乎”,而明軍系“讀書明道理,為朝廷盡忠之故乎”,認為宗室貴族子弟應讀書明禮才能“忠君親上”,使君上“實有賴焉”。這也是此後清朝歷代皇帝重視宗室教育的主要原因。
清入關以後,宗室的教養逐漸正規和完善,大致分為三種情況。
一、皇子皇孫作為“天演貴胃”,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自然是宗室教養的重中之重皇子到了六歲,就要入上書房讀書。皇帝特意選派“名望大臣”教習漢文,稱師傅,教授國語騎射者稱“諳達”。皇子們每年除元旦、端午、中秋、皇帝“萬壽”及本人壽辰之日可免課讀外,其餘便無閒暇之日。
清帝時常親自檢查諸皇子的學習情況,上書房設於乾清宮左側的原因之一便是“以便上稽查也”。正是由於清朝諸帝對於皇子皇孫教育的重視,所以才有漢人“宗室代有偉人”的讚譽。
二、宗室王公及其子弟是歷代皇帝的伯叔兄弟,系近支宗室,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自有利於維繫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順治九年(1652年),宗人府上奏請於各旗設宗學,規定凡未封爵之宗室子弟年齡十歲以上者俱入宗學。親王、世子、郡王,準其遴選滿洲生員一名“專習清書”,漢人進士一名“講論經史”。
康熙二十年(1681年),令年滿十歲的宗室王公子弟“於本府講讀經史諸書”,二十四年(1685年),又諭令宗室子弟“延文學優贍之士,在各府第專精學習”。另宗室王公子弟襲、封爵位要同時考察馬、步射、翻譯三項,三項皆優者以應得之爵授封,以下遞降有差。
三、閒散宗室、覺羅子弟被分別安排置宗學、覺羅學內學習宗學於雍正初年分為左、右兩翼,收王至閒散宗室子弟年十八歲以下者,教授清書、漢文、騎射。雍正七年(1729年),令設覺羅學於各旗,教授內容及其他規制與宗學並無大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