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顧與念08

    《驛路梨花》的開頭描寫了自然環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遠迷茫的氣氛,對後文寫邊疆軍民助人為樂的感人事蹟起了襯托的作用。

    作者彭荊風,文章選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報》,文體為小說。文章共37個自然段,稱呼為第一人稱。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現收錄到部編版語文教材中。

    《驛路梨花》知識點總結

    1、【主題思想】

    小說透過描述哀牢山深處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雷鋒精神在祖國邊疆軍民中生根、開花、發揚光大的動人情景,再現了西南邊疆少數民族樂於助人、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歌頌了互幫互助的良好社會風貌。

    2、【文章結構】

    趕路發現無人茅屋

    茅屋主人熱情周到

    偶遇瑤族老人,引出梨花

    解開懸念,熱情讚美

    3、【文學常識】

    “驛路”,又叫“驛道”,古時為傳遞政府文書而開闢的交通大道,沿途設有換馬或休息的

    驛站。這裡指過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梨花”既指小茅屋外邊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

    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鋒精神的象徵。

    景裡有情;人物的語言動作中有情;透過寫感受抒情; 描寫的字裡有情; 敘事的行間有情;這樣的抒情叫間接抒情。

    《驛路梨花)寫於1977年秋季。那是一個下午,作者午睡剛醒,傭倦地躺在床上讀《樂詩選》;

    當讀到陸游“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詩句時,那美麗的意境使作者聯想到了過去在滇西南的大山深處見過的大片梨花林,以及與梨花有關的許多往事;

    那都是作者長久難以忘懷的美好生活。這時候,一種想用文筆描述那美好往事的創作願望油然而生,作者急忙披衣起床抓過紙筆進行寫作。

    情之所鍾,作者的思緒完全進入了充滿詩情畫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樸實的哈尼族、瑤族人民當中,也就寫得很快,一個下午就完成了這篇《驛路梨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璧和玉環怎樣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