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喜歡把"忠義"和黑社會的"江湖義氣"連在一起,看著熱鬧動情,卻把"忠義"侷限在黑社會中,影響了人們的認知。
當代社會,"忠、仁、義"都很少談論,只在宣傳畫上見得多些,唯有"孝"說得多,其中的緣由在於人們對其意思不瞭解或者誤解。
先來說說"忠"吧。看到這個字,就會自動聯想起"愚忠"、"死忠"、"忠君"的貶義詞彙,但也有褒義的詞彙,如"忠心耿耿"、"精忠報國"、"忠於祖國"等等。那麼,這個"忠"該怎麼理解呢?《說文解字》解釋為:“忠,敬也,盡心曰忠”。如曾子所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講的是"敬事",即盡心盡力把別人交代的事情做好。按這個意思去推廣,各行各業都需要"忠",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也就"忠"了,並不是忠於君主、忠於領導的意思!只不過這個字人們有情緒牴觸,所以宣傳也很少,其原意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再來看"義"。當代社會這個詞逐漸有了偏差,當我們說"這個人很講義氣"的時候,雖不是貶義,已經不是滿滿的崇敬了,眼前會泛起一個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江湖形象,心裡隱隱覺得不安。其實,義,是"宜"的意思,也就是"合適的時間做了合適的事情",比如我們所為之叫好的"見義勇為"就是如此。當我們做出了合適的選擇或行動,就可以叫做有"義"了。
說說"仁"吧。孔子說"仁"最多,可是他只會因材施教,不會下定義,到底什麼是"仁",孟子講得還好理解些。孟子說的仁主要是"惻隱之心",當看到孩童快掉入井中,心裡一緊的感受就是惻隱之心,此時去救助而全無私心,這種感受只要不麻木都會有,這是"仁"的開端,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仁"這個概念不好把握,而比起佛家的"不殺生"的"等級"又低了些,所以就講得少了,但仍然是理解儒家思想的最關鍵的鑰匙。
至於"孝","孝順"出自《中庸》"父母其順矣乎,"孝敬"出自《論語》"不敬何以別乎"。順,並不是百依百順,而是讓父母舒心;敬,不是唯唯諾諾奉如聖旨,而是心中裝有父母、關心父母。這在社會中提倡得最多,也就不展開來講了。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喜歡把"忠義"和黑社會的"江湖義氣"連在一起,看著熱鬧動情,卻把"忠義"侷限在黑社會中,影響了人們的認知。
當代社會,"忠、仁、義"都很少談論,只在宣傳畫上見得多些,唯有"孝"說得多,其中的緣由在於人們對其意思不瞭解或者誤解。
先來說說"忠"吧。看到這個字,就會自動聯想起"愚忠"、"死忠"、"忠君"的貶義詞彙,但也有褒義的詞彙,如"忠心耿耿"、"精忠報國"、"忠於祖國"等等。那麼,這個"忠"該怎麼理解呢?《說文解字》解釋為:“忠,敬也,盡心曰忠”。如曾子所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講的是"敬事",即盡心盡力把別人交代的事情做好。按這個意思去推廣,各行各業都需要"忠",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也就"忠"了,並不是忠於君主、忠於領導的意思!只不過這個字人們有情緒牴觸,所以宣傳也很少,其原意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再來看"義"。當代社會這個詞逐漸有了偏差,當我們說"這個人很講義氣"的時候,雖不是貶義,已經不是滿滿的崇敬了,眼前會泛起一個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江湖形象,心裡隱隱覺得不安。其實,義,是"宜"的意思,也就是"合適的時間做了合適的事情",比如我們所為之叫好的"見義勇為"就是如此。當我們做出了合適的選擇或行動,就可以叫做有"義"了。
說說"仁"吧。孔子說"仁"最多,可是他只會因材施教,不會下定義,到底什麼是"仁",孟子講得還好理解些。孟子說的仁主要是"惻隱之心",當看到孩童快掉入井中,心裡一緊的感受就是惻隱之心,此時去救助而全無私心,這種感受只要不麻木都會有,這是"仁"的開端,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仁"這個概念不好把握,而比起佛家的"不殺生"的"等級"又低了些,所以就講得少了,但仍然是理解儒家思想的最關鍵的鑰匙。
至於"孝","孝順"出自《中庸》"父母其順矣乎,"孝敬"出自《論語》"不敬何以別乎"。順,並不是百依百順,而是讓父母舒心;敬,不是唯唯諾諾奉如聖旨,而是心中裝有父母、關心父母。這在社會中提倡得最多,也就不展開來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