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派丹道的入門小知識

    道在隱世,儒家濟世,儒家的終極夢想是天下大同,建立大同世界,克己復禮。孔子講仁義,心中有仁義之心,只有身份的出身的高低,沒有愛的差別。或者用孟子的話來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大愛,沒有等差。

  • 2 # 一心問道

    道通往哪裡

    道通往本性,通往覺悟,通往心安,通往光明,通往智慧,通往愛,通往個人的安身立命,通往社會的天下大同。

    儒家的愛是怎麼樣的

    儒家的愛,是平等性與差等性的辯證統一。

    所謂平等性,就是仁者證悟與天地萬物一體同仁之境,知道生命的良知本體都是同源平等的,從精神的思想本源上看待任何人都是沒有差等分別的。仁者愛人,人人皆可成堯舜,就是從這個一體平等本性上而言的。

    所謂差等性,就是仁者篤行務實,知道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的因緣及其行動開展,是有倫理關係次序與心性本末次序之分的,且心性本末次序大於倫理關係次序。

    何謂心性本末次序,比如在仁情之公私上,公先於私;在義理之宜違上,宜先於違;諸此類推。

    何謂倫理關係次序,在親疏遠近上,先親近而後疏遠,這是時空與秩序展開的必然體現,但是仁者”情順萬物之別而無情”,會隨順時代禮俗而無執固之私心,有時候也會根據不同情景而有所變通,關鍵看仁之所公,義之所宜。

    總而言之,這種差等性,是非常有義理章法且近人情之常的,實際上是平等中的差等,差等中的平等,並不是有分別心私慾心的人偽差等。

    當然,以上所談是就儒家的理論與仁者境界而言的,至於具體到一個個學儒的儒生實際,畢竟每個人的修學有境界層次真偽之分,就像世上許多談道德談智慧的人,未必真弄懂了或者真做到了他們所想所說的,更難的是能否長期堅持一致性地做到。可見,問題不在理論學說,而在具體之人。

    以上所談,僅供參考,望能助解“提問君“之惑。

  • 3 # 崑崙攬月4230303134劉

    大部分的社會學說包裝宗教,倫理,西方社會博愛論,儒家思想等等,都將仁愛博愛作為主體,其實這都是理想而已,記住僅僅是理想,最終不可能實現,但卻可以用以維持統一社會思想和與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把所有停不下來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