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又到過年時候了,許多人不禁會問,過年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年”最初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聽到最多的是這樣一個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也就是“年獸”,一到每年的臘月三十,就來到村子裡,挨家挨戶找人吃。有一年的臘月三十,“年”來到一個村子,正碰上兩個牧童在比賽鞭子。“年”聽見半空中響起的啪啪鞭聲,嚇得趕緊逃跑了。它竄到另一個村莊,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又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它又來到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逃跑了。人們因此就知道了,“年”怕響,怕紅,怕光,就想出了放爆竹等抵禦它的辦法,慢慢就變成了現在過年的風俗。

    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過年的習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先來看“年”這個字,《說文》解釋:“年,谷熟也。”在甲骨文裡,年字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穀成熟,人在負禾。所以年的本義是指五穀成熟。《詩·周頌·豐年》裡說:“豐年多黍多稌。”《穀梁傳·桓公三年》說:“五穀皆熟為有年也。”穀物一年一熟,所以穀物的一個成熟週期就被叫做一年。據說,年在堯舜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

    過年的習俗大約是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到了臘盡春來的時候,先民們就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能風調雨順。人們普遍認為,舜即天子位後,帶領著百姓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

    在不同時代,對這一天的稱呼也不同: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兩漢時期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日”、“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叫“元旦”或“元日”。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在辛亥革命之後,北洋政府時期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袁世凱把西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把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韭菜可以長期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