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往往在出現較大垂直斷距的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引發印度洋大海嘯的地震震級達到8.7級。海底沒有變形的地震衝擊或海底的彈性震動,可引起較弱的海嘯。水下核爆炸也能產生人造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深,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當然在大洋中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1-2米,這種波動執行在深水大洋時,波長可達幾十至幾百千米不等,週期在2-200分鐘範圍內變動,最常見的是2-40分鐘,傳播速度可達每小時1000千米,比大型噴氣式客機的航速還快,所以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甚至於航行的船隻也難於察覺出這種波動。
然而海嘯波進入大陸架後,因深度急劇變淺,能量集中,波高驟然增大,當進入狹窄淺水海域,從海面到海底流速幾乎一樣的海嘯波攜帶巨大能量直衝海灣和岸邊,這時可能出現10-20米以上的波高,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擊過來,特別是傳播到漏斗型灣頂處更為突出。如海嘯波在海口和海灣內反覆發生反射時,還會誘發海灣內海水的固有振動引發假潮,使波高增幅更大,造成更大的危害。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湧向海灣內和海港時所形成破壞性的大浪稱為海嘯。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往往在出現較大垂直斷距的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引發印度洋大海嘯的地震震級達到8.7級。海底沒有變形的地震衝擊或海底的彈性震動,可引起較弱的海嘯。水下核爆炸也能產生人造海嘯。
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深,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當然在大洋中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1-2米,這種波動執行在深水大洋時,波長可達幾十至幾百千米不等,週期在2-200分鐘範圍內變動,最常見的是2-40分鐘,傳播速度可達每小時1000千米,比大型噴氣式客機的航速還快,所以海嘯不會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災害,甚至於航行的船隻也難於察覺出這種波動。
然而海嘯波進入大陸架後,因深度急劇變淺,能量集中,波高驟然增大,當進入狹窄淺水海域,從海面到海底流速幾乎一樣的海嘯波攜帶巨大能量直衝海灣和岸邊,這時可能出現10-20米以上的波高,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擊過來,特別是傳播到漏斗型灣頂處更為突出。如海嘯波在海口和海灣內反覆發生反射時,還會誘發海灣內海水的固有振動引發假潮,使波高增幅更大,造成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