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亡的核心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以血親為紐帶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與之相配合的禮樂制非常脆弱,一個就是經濟的發展。
首先來講第一點。西周最有特色的三個制度,一個就是宗法制,一個是分封制,還有一個是禮樂制。禮樂制度是西周政治的最高規範,實習周維持統治的制度保障。然而禮樂制度的具體內容現在不可考,沒辦法做出評價。但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現在學者們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裡,以血緣親疏的關係為核心,把王室子弟、前朝貴族和功臣分封到地方。讓他們帶領一定數量的人民和武裝到地方上去建立諸侯國。在周公大分封的諸侯國當中,大部分都是姬姓王室子弟,而那些不是姬姓出身的諸侯國王室,周王室和姬姓諸侯國也透過通婚的方式和他們結成親家。這種制度在剛開始的時候非常有效,一來,諸侯國和周王室關係親密,無論是從道義上講還是從情感上來講,都會自發地服從周王室;二來,剛剛分封到地方的諸侯國實力弱小,需要周王室的支援。但是這兩個制度非常鬆散,諸侯國在地方上的權力實在是太大。諸侯在自己的國內享受獨立的財權、軍權、人事權而周王卻無法干涉。向齊國、魯國還擁有代天子征伐的特權。而周王室對諸侯國的約束象徵意義多與實際意義。在周王室強大,諸侯國弱小的時候,周王時尚且能夠約束諸侯國,但是到了後來諸侯國強大之後,諸侯國對周王室的態度就沒那麼恭敬了。這種制度上的不嚴密性導致後果非常嚴重。周昭王率領十六國討伐楚國,結果兵敗身死。這件事導致周王室顏面大損,也成了西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天下諸侯國都知道,周王室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這就為後來的諸侯不尊王室號令埋下了伏筆。
第二點就是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諸侯國的經濟發展。諸侯被分封到各地之後,殫精竭慮,討伐蠻夷,開闢土地,很快就擁有了強大的軍力和充盈的物資。再加上後來鐵製農具和新耕作方法的普及,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也就是隨著實力的增長,部分異姓諸侯國也越來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周昭王是周康王的兒子,是周朝的第四任天子。在康王時期尚且非常恭順的楚國竟然敢在他兒子的任內不進貢,一是看準了昭王征戰四方,無暇顧及到楚國,二是楚國實力足夠強大,已經不怕周王室來討伐他。而昭王折戟南國的事蹟,也坐實了這點。
西周滅亡的核心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以血親為紐帶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與之相配合的禮樂制非常脆弱,一個就是經濟的發展。
首先來講第一點。西周最有特色的三個制度,一個就是宗法制,一個是分封制,還有一個是禮樂制。禮樂制度是西周政治的最高規範,實習周維持統治的制度保障。然而禮樂制度的具體內容現在不可考,沒辦法做出評價。但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現在學者們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裡,以血緣親疏的關係為核心,把王室子弟、前朝貴族和功臣分封到地方。讓他們帶領一定數量的人民和武裝到地方上去建立諸侯國。在周公大分封的諸侯國當中,大部分都是姬姓王室子弟,而那些不是姬姓出身的諸侯國王室,周王室和姬姓諸侯國也透過通婚的方式和他們結成親家。這種制度在剛開始的時候非常有效,一來,諸侯國和周王室關係親密,無論是從道義上講還是從情感上來講,都會自發地服從周王室;二來,剛剛分封到地方的諸侯國實力弱小,需要周王室的支援。但是這兩個制度非常鬆散,諸侯國在地方上的權力實在是太大。諸侯在自己的國內享受獨立的財權、軍權、人事權而周王卻無法干涉。向齊國、魯國還擁有代天子征伐的特權。而周王室對諸侯國的約束象徵意義多與實際意義。在周王室強大,諸侯國弱小的時候,周王時尚且能夠約束諸侯國,但是到了後來諸侯國強大之後,諸侯國對周王室的態度就沒那麼恭敬了。這種制度上的不嚴密性導致後果非常嚴重。周昭王率領十六國討伐楚國,結果兵敗身死。這件事導致周王室顏面大損,也成了西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天下諸侯國都知道,周王室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這就為後來的諸侯不尊王室號令埋下了伏筆。
第二點就是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諸侯國的經濟發展。諸侯被分封到各地之後,殫精竭慮,討伐蠻夷,開闢土地,很快就擁有了強大的軍力和充盈的物資。再加上後來鐵製農具和新耕作方法的普及,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也就是隨著實力的增長,部分異姓諸侯國也越來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周昭王是周康王的兒子,是周朝的第四任天子。在康王時期尚且非常恭順的楚國竟然敢在他兒子的任內不進貢,一是看準了昭王征戰四方,無暇顧及到楚國,二是楚國實力足夠強大,已經不怕周王室來討伐他。而昭王折戟南國的事蹟,也坐實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