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悟空之師傅

    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不能只是簡單地羅列一下戰後的軍閥的割據情況,軍事力量固然重要,但是軍事力量背後所代表的政治集團、階級、治國的意識形態才是我們看待這段歷史最需要搞清楚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戰後秩序、三國的形成、以致魏晉南北朝這段400多年的歷史走向的原因有一個大概的瞭解,這場戰爭本無如此重要,但是背後代表的階級,階級所要走的路線卻是一定的,至於後來的事情,那就是意料之中事情。

    1.先看戰前。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典型的名門望族。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士族階級政權衰落,到袁紹消滅公孫瓚,佔有大半個中國後,士族階級自然而然地把恢復士族政權的希望寄託在袁紹身上。所以說袁紹是恢復士族利益舊秩序的維護者。

    曹操,雖然同樣也是軍閥,但是他卻是要建立一個非士族政權,是寒族的代表,是新秩序的創造者。

    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官渡之戰表面上是兩個軍閥之間的兼併戰爭,但是對曹操和袁紹來說,確實政治理想能否得以實行的決定之戰,更是其背後所代表的兩大階級的一場較量。到此剩下的只能看這場戰爭的結果了。

    2.再看戰後。

    這是一場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爭,也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所說並不誇張。可惜的是士族階級的代表—袁紹軍閥集團不堪大任,以失敗告終。至此以後士族階級的力量再無透過暴力手段奪取政權的可能。與曹操代辦的寒族集團可以一爭的也只有寒族——劉備和孫權集團。這樣一來,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似乎就在情理之中。

    3.總結。

    官渡之戰後的勢力分佈:政治力量上:寒族軍閥戰勝士族軍閥。意識形態上:法家路線取代儒家路線。地理上:南方對抗北方。(曹操統一北方,孫、劉抗曹)。再說的多一點,2中說只剩下寒族,那麼三國無論誰統一中國,都將寒族奪取政權,採用法家治國。可惜的是士族階級作為一支政治力量還不到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仍要再次奪取政權,只不過這次是和平演變,這也就是後來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的實施。到那個時候,曹操的治國路線已完全被曹丕背離,士族階級再次掌握政權,官渡之戰勝利成果的影響其實到此徹才底不復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首歌曲,最後一句是,美麗的臉龐。歌名是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