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面粉200克放水70克、雞蛋1個、玉米油15克、鹽2克、酵母3克、小蘇打1克、花生油。做法如下:一、麵粉中加入油、鹽、雞蛋用筷子拌勻。
二、40克水加入酵母化開後倒入面中拌勻(冬季酵母量多些,夏天可以減少1克的用量)。
三、30克水化開小蘇打也倒入麵粉中拌勻。
四、揉成光滑的麵糰。
五、蓋保鮮膜發酵至佈滿孔洞(冬天室內十幾度,發酵一晚,早起就發成這樣)。
六、案面上鋪張烘焙用的油紙,取出麵糰,戴上一次性手套將麵糰表面塗上一層油,刀和一根筷子也抹上油,用手將麵糰輕輕按壓成長10釐米,寬5釐米,厚度在2釐米的長方體。
七、用刀切成長條,兩個疊放在一起,用筷子壓一下。
八、鍋中倒入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油條,小火慢炸。
九、底部炸一會兒後就用筷子托住油條翻面。
十、炸至金黃色撈出瀝乾油分裝盤。
拓展資料:
油條,又稱餜子,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麵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鬆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透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麵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齊民要術》曰:“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
《苕溪漁隱叢話》中提到:東坡於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
又《寒具詩》雲:‘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寒具乃捻頭也,出劉禹錫《佳話》。”然而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並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後對油炸麵食的又一創新。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山西稱之為麻葉;東北和華北很多地區稱油條為“餜子”;安徽一些地區稱“油果子”;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乾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
每面粉200克放水70克、雞蛋1個、玉米油15克、鹽2克、酵母3克、小蘇打1克、花生油。做法如下:一、麵粉中加入油、鹽、雞蛋用筷子拌勻。
二、40克水加入酵母化開後倒入面中拌勻(冬季酵母量多些,夏天可以減少1克的用量)。
三、30克水化開小蘇打也倒入麵粉中拌勻。
四、揉成光滑的麵糰。
五、蓋保鮮膜發酵至佈滿孔洞(冬天室內十幾度,發酵一晚,早起就發成這樣)。
六、案面上鋪張烘焙用的油紙,取出麵糰,戴上一次性手套將麵糰表面塗上一層油,刀和一根筷子也抹上油,用手將麵糰輕輕按壓成長10釐米,寬5釐米,厚度在2釐米的長方體。
七、用刀切成長條,兩個疊放在一起,用筷子壓一下。
八、鍋中倒入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油條,小火慢炸。
九、底部炸一會兒後就用筷子托住油條翻面。
十、炸至金黃色撈出瀝乾油分裝盤。
拓展資料:
油條,又稱餜子,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麵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鬆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透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麵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齊民要術》曰:“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
《苕溪漁隱叢話》中提到:東坡於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
又《寒具詩》雲:‘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寒具乃捻頭也,出劉禹錫《佳話》。”然而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並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後對油炸麵食的又一創新。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山西稱之為麻葉;東北和華北很多地區稱油條為“餜子”;安徽一些地區稱“油果子”;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乾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