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回答一下:
1,六西格瑪主要用在生產質量控制,這類生產企業的特點就是功能、效能等關鍵特性基本在研發階段就固化了,然後到生產階段重複生產幾百萬幾千萬或更多“同樣”的產品,生產完成後一次檢驗透過率達到六西格瑪, 這種可以用質量一個維度裡面的幾個明確指標來度量,在生產質量控制方面可以很好的套用;
2,IT的硬體產品生產,可以套用六西格瑪的質量控制方法;
3,而IT的軟體開發,屬於研發階段, 研發和生產其實還是差別蠻大的過程,研發階段的最終產物很可能只是“一件”產品(後續的複製過程幾乎沒有誤差),而且生產過程需要做不斷的調整,妥協,質量只是一個衡量方面,還有功能,效能等等方面需要考慮(當然,我看到的質量管理教材定義,有將功能效能等都包含在“質量”一詞中,這個看大家如何界定“質量”這個詞),所以很難直接套用, 另外,軟體開發大多是一個快速變化迭代的過程,目前的工程質量管理方法太過死板(日本公司那套嚴格死板軟體開發外包的方法,似乎也沒大規模的推廣開來),感覺會極大影響開發效率;
4,IT運維,也可以當成IT service,最終以可用性來衡量。 服務質量是可以套用六西格瑪, 但IT服務質量,目前似乎還沒普遍達到六西格瑪的級別,如六西格瑪對應著的是99.99966%, 而我們通常提到的系統/服務可用性-SLA服務級別,比如99.99% 對應著的約是 5.374 sigma, 99.95% 約對應4.1 sigma, 99% 對應約 3.875 sigma, 就我接觸到的普通企業的水平, 大部分是99%的級別而已, 好一點的網際網路企業,可能會到99.9%, 最好的幾個的也許也就是 99.99%的水平,所以,六西格瑪這種要求也還不是時候; 另外, IT服務質量,也不是隻用一個指標,如可用性就可以完全衡量其優劣,其最終體驗還包括響應時間等,並且,具體的體驗,和客戶環境又密切相關,這些因素比較難包含到六西格瑪來考量;
綜上所述,感覺還沒到時候,也許以後發展到更高的程度,會有人將六西格瑪,精益這些東西也逐步帶如到IT領域,或和現在流行的IT管理理論結合;
試著回答一下:
1,六西格瑪主要用在生產質量控制,這類生產企業的特點就是功能、效能等關鍵特性基本在研發階段就固化了,然後到生產階段重複生產幾百萬幾千萬或更多“同樣”的產品,生產完成後一次檢驗透過率達到六西格瑪, 這種可以用質量一個維度裡面的幾個明確指標來度量,在生產質量控制方面可以很好的套用;
2,IT的硬體產品生產,可以套用六西格瑪的質量控制方法;
3,而IT的軟體開發,屬於研發階段, 研發和生產其實還是差別蠻大的過程,研發階段的最終產物很可能只是“一件”產品(後續的複製過程幾乎沒有誤差),而且生產過程需要做不斷的調整,妥協,質量只是一個衡量方面,還有功能,效能等等方面需要考慮(當然,我看到的質量管理教材定義,有將功能效能等都包含在“質量”一詞中,這個看大家如何界定“質量”這個詞),所以很難直接套用, 另外,軟體開發大多是一個快速變化迭代的過程,目前的工程質量管理方法太過死板(日本公司那套嚴格死板軟體開發外包的方法,似乎也沒大規模的推廣開來),感覺會極大影響開發效率;
4,IT運維,也可以當成IT service,最終以可用性來衡量。 服務質量是可以套用六西格瑪, 但IT服務質量,目前似乎還沒普遍達到六西格瑪的級別,如六西格瑪對應著的是99.99966%, 而我們通常提到的系統/服務可用性-SLA服務級別,比如99.99% 對應著的約是 5.374 sigma, 99.95% 約對應4.1 sigma, 99% 對應約 3.875 sigma, 就我接觸到的普通企業的水平, 大部分是99%的級別而已, 好一點的網際網路企業,可能會到99.9%, 最好的幾個的也許也就是 99.99%的水平,所以,六西格瑪這種要求也還不是時候; 另外, IT服務質量,也不是隻用一個指標,如可用性就可以完全衡量其優劣,其最終體驗還包括響應時間等,並且,具體的體驗,和客戶環境又密切相關,這些因素比較難包含到六西格瑪來考量;
綜上所述,感覺還沒到時候,也許以後發展到更高的程度,會有人將六西格瑪,精益這些東西也逐步帶如到IT領域,或和現在流行的IT管理理論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