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聖度文化

    個人覺得,並不是你沒有悟性,沒有根基,而是因為你之前接觸的教育,大多來自儒家思想,所以對儒家學說,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

    之所以看不懂佛學、道學和易學,是因為你剛剛接觸的原因,如果堅持去看,從簡單的入手,時間長了,自然也就懂了。道學、佛學、易學,雖然有些深奧,但如果你堅持去學習,慢慢地,複雜的就變得簡單了。

    學習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來,悟性與天賦,確實決定你悟到的深與淺,但悟性是可以透過學習,而發生改變的。

    比如今天你看易經,不懂什麼是六爻,明天也許透過學習,就瞭解了陰陽變化之道,總而言之,悟性是一方面,努力才更重要。

    悟性與根基,只有高低一說,並無有無一說,任何人都有悟性,都有慧根,只是深淺不同而已。

    希望你的心苞,能早日蓮花綻放!

  • 2 # 寄暇學宮

    宋朝宰相張商英,最初也是隻知儒家經典,最終入佛並且有所成就。

    圓悟勤禪師,出家之前家世儒宗,精研四書五經。其他像雪巖欽、高峰妙等禪師,也是這種情況。如果看下《高僧傳》,就會發現很多人最初都是熟讀儒家經典。

    《大學》中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從這段文字入手,然後再多讀下二程、朱熹、張載、王陽明等人的理學、心學著作,運用“格物致知”的方式,逐漸過渡到佛道的典籍。理學、心學都是他們把佛道的理論轉化成儒家的理論。

    最初傳到中國的是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認為“一闡提”不能成佛。道生法師透過研究得出“一闡提也可成佛”的結論。當時很多人都不認可。等到大乘佛教經典傳來時,這才發現大乘佛教經典裡記載“一闡提也可成佛”。“一闡提”就是斷絕了一切善根、種性的人。既然“一闡提”也可成佛,何來無悟性無根基之說。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觀音菩薩廟火最旺。孔子“因材施教”,故被尊為聖人。

    凡斥人“無悟性無根基”者,必然不是真正的大師。

    【每篇文章都是腦中迸出的小火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是什麼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