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秘之主完結了——準確地說,應該是第一部完結了。我說一個烏賊特別值得佩服的點:從後半程開始,他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更便捷、收益更高的方式去寫:打打精英怪,蒐集一下材料、獲得一部分真相,再徐徐升級,可以把篇幅拉長到三倍以上。以詭秘的設定深度,讀者不會感覺到注水,反而爽度會上升。(主角半神之後的升級,因為太過頻繁,不如前期升級帶來的快感強烈。)
但很顯然他剋制住了這種誘惑,選擇了現在這種呈現方式,這更符合文學上的美感。所謂“文學上的美感”,不是說文筆多優美,而是說所有的情節都緊密圍繞著主題來展開,不蔓不枝,無冗無贅,每一個橋段都有它在結構上的獨特功用,去一多一皆不可。
詭秘有一條貫穿始終的心理主線,即克萊恩在這個異世界的心路歷程。無論是每一部前的引言,還是每一次升級要尋找的扮演法,都和這個主線有巧妙的應和,除了戰鬥力的一次次提升,還有世界觀的進化。前期克萊恩需要用一個接一個事件變得強大、有所觸動,有所成長,到了後期,他自己的認知體系已經成熟固化,重心便轉移到揭秘與諸神紛爭中去,不需要再去頻繁打怪升級——在情節功能上,那可視為無效。
我舉個類似的例子。《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從一個傻小子慢慢成長為一代高手,中間又是學降龍十八掌又是九陰真經又是左右互搏,奇遇連連,描寫至詳。到了《神鵰俠侶》裡,他便沒有什麼奇遇了,一方面當然是因為主角是楊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角色不需要奇遇來提升。彼時郭靖武功已臻化境,“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信條已經成熟,他所要做的是用武功去實踐這個信條,因此金庸會寫他死守襄陽,但不需要郭靖去覺遠那裡搞一本九陽真經。比較金庸小說連載版和後兩個改版之間的區別,能感覺到,改得成功不成功另說,但修改思路明顯是剪裁掉與主角成長無關的多餘橋段。像射鵰連載版裡的小紅馬大戰毒蛇陣、秦琴南和穆念慈,在後面都進行調整,使之更加凝練。
用詭秘的術語來說,克萊恩的堅持,就是整部作品的錨,它牽鉤著所有的情節,能讓讀者在享受奇想世界的同時,感受到一種令人熱淚盈眶的共鳴。後半程所有的橋段,都圍繞著這個而展開。我不覺得這是一種節奏上的倉促,反而是一種美感的昇華。
詭秘之主完結了——準確地說,應該是第一部完結了。我說一個烏賊特別值得佩服的點:從後半程開始,他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更便捷、收益更高的方式去寫:打打精英怪,蒐集一下材料、獲得一部分真相,再徐徐升級,可以把篇幅拉長到三倍以上。以詭秘的設定深度,讀者不會感覺到注水,反而爽度會上升。(主角半神之後的升級,因為太過頻繁,不如前期升級帶來的快感強烈。)
但很顯然他剋制住了這種誘惑,選擇了現在這種呈現方式,這更符合文學上的美感。所謂“文學上的美感”,不是說文筆多優美,而是說所有的情節都緊密圍繞著主題來展開,不蔓不枝,無冗無贅,每一個橋段都有它在結構上的獨特功用,去一多一皆不可。
詭秘有一條貫穿始終的心理主線,即克萊恩在這個異世界的心路歷程。無論是每一部前的引言,還是每一次升級要尋找的扮演法,都和這個主線有巧妙的應和,除了戰鬥力的一次次提升,還有世界觀的進化。前期克萊恩需要用一個接一個事件變得強大、有所觸動,有所成長,到了後期,他自己的認知體系已經成熟固化,重心便轉移到揭秘與諸神紛爭中去,不需要再去頻繁打怪升級——在情節功能上,那可視為無效。
我舉個類似的例子。《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從一個傻小子慢慢成長為一代高手,中間又是學降龍十八掌又是九陰真經又是左右互搏,奇遇連連,描寫至詳。到了《神鵰俠侶》裡,他便沒有什麼奇遇了,一方面當然是因為主角是楊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角色不需要奇遇來提升。彼時郭靖武功已臻化境,“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信條已經成熟,他所要做的是用武功去實踐這個信條,因此金庸會寫他死守襄陽,但不需要郭靖去覺遠那裡搞一本九陽真經。比較金庸小說連載版和後兩個改版之間的區別,能感覺到,改得成功不成功另說,但修改思路明顯是剪裁掉與主角成長無關的多餘橋段。像射鵰連載版裡的小紅馬大戰毒蛇陣、秦琴南和穆念慈,在後面都進行調整,使之更加凝練。
用詭秘的術語來說,克萊恩的堅持,就是整部作品的錨,它牽鉤著所有的情節,能讓讀者在享受奇想世界的同時,感受到一種令人熱淚盈眶的共鳴。後半程所有的橋段,都圍繞著這個而展開。我不覺得這是一種節奏上的倉促,反而是一種美感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