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定時監測生命體徵並準確記錄;加強巡視,注意傾聽病人的主訴,觀察病人腹部體徵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
2.體位:全麻術後清醒或硬膜外麻醉平臥6小時後,血壓、脈搏平穩者,改為半臥位,以降低腹壁張力,減輕切口疼痛,有利於呼吸和引流,並可預防膈下膿腫形成。
3.腹腔引流管的護理:闌尾切除術後較少留置引流管,只有在區域性有膿腫或闌尾殘端包埋不滿意及處理困難時採用,目的在於引流膿液,或若有腸瘻形成,腸內容物可從引流管流出,一般在1周左右拔除。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壓,保持通暢;經常從近端至遠端擠壓引流管,防止因血塊或膿液而堵塞;觀察並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及量。
4.飲食:腸蠕動恢復前暫禁食,在此期間可予靜脈補液。肛門排氣後,逐步恢復經口進食。
5.抗生素應用:術後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併發症發生。
6.活動 :鼓勵病人術後早期在床上翻身、活動肢體,待麻醉反應消失後即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恢復,減少腸粘連的發生。
7.併發症的護理:(1)出血:多因闌尾系膜的結紮線鬆脫而引起系膜血管出血。表現為腹痛、腹脹和失血性休克等。一旦發生出血,應立即輸血、補液,緊急手術止血。 (2)切口感染:闌尾切除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多見於化膿性或穿孔性闌尾炎。表現為術後3日左右體溫升高,切口區域性脹痛或跳痛、紅腫、壓痛,甚至出現波動等。感染傷口先行試穿抽出膿液,或在波動處拆除縫線敞開引流,排出膿液,定期換藥。 (3)粘連性腸梗阻:與區域性炎性滲出、手術損傷和術後長期臥床等因素有關,不完全梗阻者行胃腸減壓,完全性腸梗阻者則應手術治療。 (4)闌尾殘株炎:闌尾切除時若殘端保留過長超過lcm,術後殘株易復發炎症,表現為闌尾炎的症狀,X線鋇劑檢查可明確診斷。症狀較重者,應手術切除闌尾殘株。 (5)糞瘻:少見,發生的原因有殘端結紮線脫落、盲腸原有結核或癌腫等病變、手術時因盲腸組織水腫脆弱而損傷等。可於術後數日內見切口處排出糞臭分泌物,其餘表現類似闌尾周圍膿腫。經換藥等非手術治療後,糞瘻多可自行閉合,少數需手術治療。
1.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定時監測生命體徵並準確記錄;加強巡視,注意傾聽病人的主訴,觀察病人腹部體徵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
2.體位:全麻術後清醒或硬膜外麻醉平臥6小時後,血壓、脈搏平穩者,改為半臥位,以降低腹壁張力,減輕切口疼痛,有利於呼吸和引流,並可預防膈下膿腫形成。
3.腹腔引流管的護理:闌尾切除術後較少留置引流管,只有在區域性有膿腫或闌尾殘端包埋不滿意及處理困難時採用,目的在於引流膿液,或若有腸瘻形成,腸內容物可從引流管流出,一般在1周左右拔除。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壓,保持通暢;經常從近端至遠端擠壓引流管,防止因血塊或膿液而堵塞;觀察並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及量。
4.飲食:腸蠕動恢復前暫禁食,在此期間可予靜脈補液。肛門排氣後,逐步恢復經口進食。
5.抗生素應用:術後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併發症發生。
6.活動 :鼓勵病人術後早期在床上翻身、活動肢體,待麻醉反應消失後即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恢復,減少腸粘連的發生。
7.併發症的護理:(1)出血:多因闌尾系膜的結紮線鬆脫而引起系膜血管出血。表現為腹痛、腹脹和失血性休克等。一旦發生出血,應立即輸血、補液,緊急手術止血。 (2)切口感染:闌尾切除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多見於化膿性或穿孔性闌尾炎。表現為術後3日左右體溫升高,切口區域性脹痛或跳痛、紅腫、壓痛,甚至出現波動等。感染傷口先行試穿抽出膿液,或在波動處拆除縫線敞開引流,排出膿液,定期換藥。 (3)粘連性腸梗阻:與區域性炎性滲出、手術損傷和術後長期臥床等因素有關,不完全梗阻者行胃腸減壓,完全性腸梗阻者則應手術治療。 (4)闌尾殘株炎:闌尾切除時若殘端保留過長超過lcm,術後殘株易復發炎症,表現為闌尾炎的症狀,X線鋇劑檢查可明確診斷。症狀較重者,應手術切除闌尾殘株。 (5)糞瘻:少見,發生的原因有殘端結紮線脫落、盲腸原有結核或癌腫等病變、手術時因盲腸組織水腫脆弱而損傷等。可於術後數日內見切口處排出糞臭分泌物,其餘表現類似闌尾周圍膿腫。經換藥等非手術治療後,糞瘻多可自行閉合,少數需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