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新知堂

    在遠古時代沒有法紀規章這些東西,但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友與友之間仍舊需要遵守一定的規範,這就是古代的禮,禮的內容在實質上是倫理與道德的。那個時代道義體現為忠孝悌信這些標準。禮要體現這些道義的內容,儒家將它概括為德。上使下以德,下事上以德,社會的每一個成員與生俱來的使命也即是修德。而所謂的德也就是指事君以忠、事父以孝、事兄以悌、交友以信、以及泛愛眾這些。

    儒家認為德是社會得以大治的根本,所以主張統治者治民要以德,要求貴族制禮要直接體現世間道義。儒家從根本上是反對法制,反對法律法規這些東西存在,主張德育與教化。比如《論語》中謂,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德治的理想固然誘人,但為什麼卻不能在實踐中貫徹施行呢?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的存在並非是一個道德現象。人首先是一個生物的存在,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各種慾望與自私、貪的本性。這被道德學家視為惡、視作矇昧未化的標誌。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演化,這些惡的方面卻也往往起到推動力的作用。

    正是在惡中才孕育了道德的成長,孔子倡導儒學正是對東周以來臣弒君、子弒父現象的反動。臣弒君,子弒父無疑是大反世間道義的,但這類現象的出現卻不能夠以道德來說明,它並不是如儒家所說道德衰退的結果,嚴格說來這並不是一個道德問題。經濟發展,人慾望的發展,它是多種因素的結果,終歸證明了道德說教在權欲與物慾下的蒼白無力。人人都能講道德成為不了人類社會的基本事實。

    善惡共生共存是自然與社會存在的基本現象。道德是高尚的,但沒有惡存在,那它就是沒有意義的。人是生物的個體的存在,同時又是群體的社會的存在。道德與善是利於群體與社會存在的。人類存在在生物學方面與動物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弱肉強食的現象能夠透過道德來說明嗎。在動物界裡道德是沒有意義的東西。

    實力雄厚的大國要欺辱或吞併小國,這些現象能夠透過道德來約束嗎?公益與私利之間是一對永恆的矛盾,道德與私慾之間也是一對永恆的矛盾,這些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存在的終使,社會穩定態的前提就是矛盾雙方處於相對的平衡。一個社會不可能是全有或全無道德的,它處於既有又無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木傢俱估價從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