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就是指要尊敬父母。父母親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承。
出處: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原文(節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譯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儘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二、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
釋義:就是指要尊敬父母。父母親的叫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教誨,需嚴謹聽從,父母親的責備,不能頂嘴,應該順承。
出處:清代·李毓秀《弟子規》
原文(節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譯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儘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二、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