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愚見,把“文學常識”改為“文學典故”、“文學意象”更為穩妥,因為在大多數人眼中,“文學常識”多以某某作品為誰所寫,屬於哪個流派等相對較“死”的知識,而“文學典故”、“文學意象”的範圍更廣,也更有益於我們探討植物在文學中的有趣呈現。
以下從橘子、荷花、草談起:
《晏子春秋》中有這樣一句名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就有了“南橘北枳”的說法,它本來對植物不同成長習性的描述,後來引申為環境發生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隨之改變。
屈原的《橘頌》有句,“青黃雜糅,文章爛兮”,把青黃相雜的橘子比喻成文采絢爛的文章。
荷花又名菡萏、芙蓉、蓮花,在古典文學中,以荷花入詩的例子比比皆是: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璟《攤破浣溪沙》)
芙蓉泣露香蘭笑。(李賀《李憑箜篌引》)
借荷花比喻楊貴妃的美貌,“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
就連不喜李義山的黛玉卻也欣賞他的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多麼美的意象啊。
而以荷花比擬人知趣高潔始自屈原,“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採幾片荷葉作為上衣,用幾片木芙蓉作為下裝。
到了宋朝的周敦頤,他的《愛蓮說》把對荷花的詠歎推向極致,“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一首歌謠中這樣唱到,“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是的,在大多數的人的眼中,草是卑微的,但文學中的草也呈現中另外一種品格。
那婦孺皆知的詩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草成了生命生生不息的見證。
一代帝王李世民也曾歌頌過草,“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贈蕭瑀》)只有經過猛烈大風,才知曉草的堅韌,同樣的,只有經過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麼樣的人是忠誠的。
綜上,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常借用某種植物來表現某種品格以及寄託某種感情。
個人愚見,把“文學常識”改為“文學典故”、“文學意象”更為穩妥,因為在大多數人眼中,“文學常識”多以某某作品為誰所寫,屬於哪個流派等相對較“死”的知識,而“文學典故”、“文學意象”的範圍更廣,也更有益於我們探討植物在文學中的有趣呈現。
以下從橘子、荷花、草談起:
橘子《晏子春秋》中有這樣一句名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就有了“南橘北枳”的說法,它本來對植物不同成長習性的描述,後來引申為環境發生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隨之改變。
屈原的《橘頌》有句,“青黃雜糅,文章爛兮”,把青黃相雜的橘子比喻成文采絢爛的文章。
荷花荷花又名菡萏、芙蓉、蓮花,在古典文學中,以荷花入詩的例子比比皆是: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璟《攤破浣溪沙》)
芙蓉泣露香蘭笑。(李賀《李憑箜篌引》)
借荷花比喻楊貴妃的美貌,“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
就連不喜李義山的黛玉卻也欣賞他的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多麼美的意象啊。
而以荷花比擬人知趣高潔始自屈原,“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採幾片荷葉作為上衣,用幾片木芙蓉作為下裝。
到了宋朝的周敦頤,他的《愛蓮說》把對荷花的詠歎推向極致,“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草一首歌謠中這樣唱到,“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是的,在大多數的人的眼中,草是卑微的,但文學中的草也呈現中另外一種品格。
那婦孺皆知的詩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草成了生命生生不息的見證。
一代帝王李世民也曾歌頌過草,“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贈蕭瑀》)只有經過猛烈大風,才知曉草的堅韌,同樣的,只有經過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麼樣的人是忠誠的。
綜上,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常常借用某種植物來表現某種品格以及寄託某種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