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就讓人覺得害怕,斷章取義的威力實在是太大。
而且認同這個道理的人還真不少,不僅在知乎看到過這種。
道教圈也有認為不仁不義斷情絕欲是修道正途的,只是這種人雖已不食人間煙火,但依舊希望別人對他們仁義,希望在人間不缺財權。
這裡的全句是“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你看這裡並沒有說要人不仁不義吧?老子並不反對仁義,道家也沒有說要反對仁義道德,反對仁義道德的是法家。
老君爺還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在大道不能行後有仁義之說,人的智慧出現後便會有大偽,有了六親不和之事才會有人提倡孝道,國家不亂沒有忠臣。
要理解這段話,我們不妨蹭個莊子的熱度,說點人盡皆知,但又被斷章取義的話。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大家都聽過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知道“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的人就非常少了。
這話說的也非常簡單,與其憶苦思甜覺得快樂,不如一開始就沒有經歷過痛苦。
仁義是大道被廢后的藥方,孝慈是有不孝子之後的藥方,當國家危難之時忠臣是國家的藥方。
在老君爺看來,如果人人不知仁義,但行事有仁義,就不會有人來提倡仁義!反之有人行不仁不義之事,才會有人來提倡仁義。
這好比是人小時候,懵懵懂懂不知仁義道德,但在父母懷中自覺溫暖,見父母辛苦自生孝行,見動物哀嚎而生不忍。
當你行這一切的時候,你並不知道有孝有仁這兩種東西,但你會本能的做這些事。
但等人長大了,心思多了,中西什麼理論不知道,看得多了,什麼醜惡沒聽過見過,雖然也聽人說仁義孝慈,但已不像幼年那樣行是本能。
大家可以想想孔子,老君生活的年代是啥樣的,俗稱禮崩樂壞,仁義不復。
故孔子給出藥方是仁義。
老君的藥更進一步,希望大道行之,讓種種令人不仁不義的根源消失。
所以你看老君爺反對的是人心離道遠了,而不是老君爺反對仁義。
看到這個問題就讓人覺得害怕,斷章取義的威力實在是太大。
而且認同這個道理的人還真不少,不僅在知乎看到過這種。
道教圈也有認為不仁不義斷情絕欲是修道正途的,只是這種人雖已不食人間煙火,但依舊希望別人對他們仁義,希望在人間不缺財權。
這裡的全句是“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你看這裡並沒有說要人不仁不義吧?老子並不反對仁義,道家也沒有說要反對仁義道德,反對仁義道德的是法家。
老君爺還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在大道不能行後有仁義之說,人的智慧出現後便會有大偽,有了六親不和之事才會有人提倡孝道,國家不亂沒有忠臣。
要理解這段話,我們不妨蹭個莊子的熱度,說點人盡皆知,但又被斷章取義的話。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大家都聽過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知道“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的人就非常少了。
這話說的也非常簡單,與其憶苦思甜覺得快樂,不如一開始就沒有經歷過痛苦。
仁義是大道被廢后的藥方,孝慈是有不孝子之後的藥方,當國家危難之時忠臣是國家的藥方。
在老君爺看來,如果人人不知仁義,但行事有仁義,就不會有人來提倡仁義!反之有人行不仁不義之事,才會有人來提倡仁義。
這好比是人小時候,懵懵懂懂不知仁義道德,但在父母懷中自覺溫暖,見父母辛苦自生孝行,見動物哀嚎而生不忍。
當你行這一切的時候,你並不知道有孝有仁這兩種東西,但你會本能的做這些事。
但等人長大了,心思多了,中西什麼理論不知道,看得多了,什麼醜惡沒聽過見過,雖然也聽人說仁義孝慈,但已不像幼年那樣行是本能。
大家可以想想孔子,老君生活的年代是啥樣的,俗稱禮崩樂壞,仁義不復。
故孔子給出藥方是仁義。
老君的藥更進一步,希望大道行之,讓種種令人不仁不義的根源消失。
所以你看老君爺反對的是人心離道遠了,而不是老君爺反對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