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當然這結論也好,下文也好都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豐臣秀賴在江戶時代初期的日本政治結構中,所處的乃是一個將完未完的舊政權(豐臣政權)的領袖的地位。也就是說,在慶長八年(1603年)江戶開幕,到元和元年(1615年)豐臣家徹底滅亡的這段時間裡,豐臣、德川兩政權是並立的。只不過在此期間,豐臣政權的力量與許可權,迅速且不斷地削弱、縮小;而德川政權(江戶幕府)的力量與許可權,則在不斷地增強、擴大。
豐臣秀賴像
我們知道,慶長五年(1600年)的關原之戰,是一場豐臣政權的內戰。交戰雙方(東、西兩軍)都是打著“豐臣秀賴”的旗號,以“清君側”、“討不臣”之類的理由互相開戰的。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獲勝後,也是以豐臣秀賴代理人的身份在豐臣政權內代為執政的。直到1603年,家康獲得敕許,就任徵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幕府。由此,當時的日本國內出現了第二個政權。
那麼此後的豐臣政權情況如何呢?
在關原之戰後的戰後處理過程中,德川家康使用各種手段,將豐臣家戰前222萬石的領地實際減少到了65萬餘石,與戰後增加至400萬石的德川領地相比,劣勢明顯。然而江戶幕府建立後,豐臣家並未像其他大名一樣向德川稱臣,豐臣政權也就並未就此完全垮臺。
一方面,豐臣家依然保持著自己獨立的,同朝廷、公家、寺社等勢力的溝通渠道,以及相應的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一些臣從於德川的豐臣舊臣,也依然對豐臣秀賴心有所念。另一方面,豐臣秀賴拒絕了諸如“參與任何江戶幕府下令進行的土木工程”,“參加任何需自己前往江戶的儀式、典禮、活動”,“向幕府交出自己的母親以作為人質”,“移轉領地”等等將意味著豐臣家成為德川將軍的臣下,被納入幕府體系的提議、邀請和要求。
就在這樣的消極對抗下,豐臣家一直在勉力維持著超然於江戶幕府外的地位。然而到了慶長十九年(1614年)的時候,對於豐臣秀賴而言,“可能的轉機”從未到來,“滅亡的結局”卻已接近——放手一搏的結果,既是豐臣家的徹底滅亡,也是豐臣政權的最終謝幕。
先說結論(當然這結論也好,下文也好都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豐臣秀賴在江戶時代初期的日本政治結構中,所處的乃是一個將完未完的舊政權(豐臣政權)的領袖的地位。也就是說,在慶長八年(1603年)江戶開幕,到元和元年(1615年)豐臣家徹底滅亡的這段時間裡,豐臣、德川兩政權是並立的。只不過在此期間,豐臣政權的力量與許可權,迅速且不斷地削弱、縮小;而德川政權(江戶幕府)的力量與許可權,則在不斷地增強、擴大。
豐臣秀賴像
我們知道,慶長五年(1600年)的關原之戰,是一場豐臣政權的內戰。交戰雙方(東、西兩軍)都是打著“豐臣秀賴”的旗號,以“清君側”、“討不臣”之類的理由互相開戰的。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獲勝後,也是以豐臣秀賴代理人的身份在豐臣政權內代為執政的。直到1603年,家康獲得敕許,就任徵夷大將軍,在江戶建立幕府。由此,當時的日本國內出現了第二個政權。
那麼此後的豐臣政權情況如何呢?
在關原之戰後的戰後處理過程中,德川家康使用各種手段,將豐臣家戰前222萬石的領地實際減少到了65萬餘石,與戰後增加至400萬石的德川領地相比,劣勢明顯。然而江戶幕府建立後,豐臣家並未像其他大名一樣向德川稱臣,豐臣政權也就並未就此完全垮臺。
一方面,豐臣家依然保持著自己獨立的,同朝廷、公家、寺社等勢力的溝通渠道,以及相應的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一些臣從於德川的豐臣舊臣,也依然對豐臣秀賴心有所念。另一方面,豐臣秀賴拒絕了諸如“參與任何江戶幕府下令進行的土木工程”,“參加任何需自己前往江戶的儀式、典禮、活動”,“向幕府交出自己的母親以作為人質”,“移轉領地”等等將意味著豐臣家成為德川將軍的臣下,被納入幕府體系的提議、邀請和要求。
就在這樣的消極對抗下,豐臣家一直在勉力維持著超然於江戶幕府外的地位。然而到了慶長十九年(1614年)的時候,對於豐臣秀賴而言,“可能的轉機”從未到來,“滅亡的結局”卻已接近——放手一搏的結果,既是豐臣家的徹底滅亡,也是豐臣政權的最終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