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夕寸品文史

    我覺得兩方面原因都有,演員忙於各種活動,相聲綜藝影視各種活動都有涉獵,哪裡有時間靜下心來從事創作。還有全民娛樂時代已經到來,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和口味只能說一些淺顯易懂但是笑料百出甚至有些低俗的內容,這樣才能在眾多節目中吸引觀眾,所以真正能踏踏實實創作的人是罕見的。

  • 2 # 晉韻風華

    相聲是一種傳統的曲藝藝術,它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樂趣,也帶來了啟示,相聲的發展,也就是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已發展得相當成熟了。上世紀的相聲演員基本他們的作品都很生動,非常吸引人。從張壽臣,常連安,常寶堃,侯寶林,劉寶瑞,馬三立,他們的藝術已經達到了一個巔峰。後來的馬季,把新相聲又發展到了一個極致,加入了一些新的時代元素,但是相聲的內涵不變,也非常吸引人。

    到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馬季,趙炎,李金斗,陳湧泉,常寶華,常貴田,姜昆,唐傑忠,侯耀文,石富寬,師勝傑,於浮生,馮鞏,劉偉,牛群,王謙祥,李增瑞,笑林,李國盛,高英培,範振鈺。天津的田立禾,蘇文茂,馬志明,李伯祥,杜國芝。這一時期新相聲,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入了又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他們的段子除了有生活特色外,就是社會上的一些現象,進行了鞭策,這一時期思想比較活躍,出來的段子也比較能受到大家的歡迎。

    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運作,這一時期文藝創作,進入了低潮,所有的作品都不接地氣,他也就是沒有生活實踐,只是從一些報紙網路看到的一些情況進行了組合加工,加之小品的流行,相聲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逐漸好轉,文藝市場也漸漸火爆起來,相聲由於郭德綱的推動也進一步有了起色,雖然這一時期的相聲異常火爆,但是能拿出的精品卻不是很多,除一些傳統的老段子外,新段子成功的不多。這一時期出現的奇志,大兵,也給相聲作出了新的嘗試,但是隨著兩人的分手,這種現實風格也隨之煙消雲散。

    對於現在的演員也好,文藝團體也罷,創作的作品多是一些文化快餐,當時鮮豔奪目,過後索然無味。而原來創作的作品時,本身不顯山露水,而過後其味無窮,這才是藝術要達到的一個境界。對於上面提到的沒有體驗生活,這也可能是有這個原因,但是即使現在體驗生活,也並沒有靜下心來去創作,大部分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創作。農民有一句話,“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就是這個道理,蒲劇名家王秀蘭談到戲曲諺語中說:臺上動情,臺下同情,臺上動真情,臺下動感情,臺上假唱,臺下假看。所以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只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就會吸引人,打動人,才能有更好的舞臺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架子鼓練習中,如何鍛鍊四肢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