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順才
-
2 # 清凡
產業資本的增減持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領先指標看待,我們可以這麼設想,這些產業資本後面所代表的群體可以說是我們國內精英人群,或者說頂級人群,那麼他們後面對於國內的宏觀層面把控和我們普通人群是完全不一樣的,訊息的不對稱性很強,所以他們對於經濟體系會更加敏感,如果某天或某一時間段一旦出現了集體性的增減持潮,那麼對於中短期趨勢肯定會有很強的指引,翻開我們國內的股市走勢圖來看,往往這些產業資本做出一個方向時都會在未來有很好的印證,15年的減持潮,18年的增持,都說明了這點,資本的嗅覺往往是最敏感的,但是,這些都絕大多數是屬於宏觀層面的,既然宏觀給出了趨勢我們最好還是順應趨勢,逆趨勢去做肯定會得不償失。當然,產業資本的增減持,也僅是眾多指標中的一個,還要結合其它指標來去做。
如何利用產業資本行為進行“抄底”?
既然產業資本能這麼精確的把握市場轉折點,那該怎麼跟隨他發財呢?
雖然產業資本的增減持行為是不錯的“領先指標”,但單純從增減持比例提升的幅度,無法判斷市場上漲的級別,究竟是短暫反彈(比如2010-2013年、2016-2018年的情況),還是長期牛市的起點(類似2008年底和2014年中旬的情況)。
因此,在我們用產業資本增減持的資料作為買入訊號的同時,還應考慮另外一個重要指標M1的變化。
如果在隨後的階段,能判斷或者觀察到M1也出現趨勢性抬升,那麼市場很可能不是簡單的反彈,而是更大級別的反轉。
根據歷史來看,如果產業資本增減持比例提升,伴隨著M1同時觸底反彈,那麼市場大機率會有比較大級別的反彈。相反,如果產業資本增減持比例的提升,沒有M1觸底反彈相佐證,那麼市場可能只是短暫的超跌反彈。
按照一般的經濟學邏輯,企業盈利復甦的發展規律和股票市場的相關表現,應當按照下面的順序:
而今年一季度以來,產業資本並沒有隨著市場上漲而增持,背後的邏輯在於股權質押風險和被動加槓桿後,帶來的資產負債表的惡化。而修復資產負債表需要大量的資金,於是產業資本被迫在股價底部減持套現。
可以預見,這一次信用擴張週期從底部走出來的過程中,M1和企業盈利的拐點可能比以往滯後更久一些。
後續需要密切關注的是民營企業資產負債表修復的程度,以及股權質押紓困基金化解風險的進展,用以最終判斷M1和A股市場的全面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