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盆望天”比喻行動與目的相違背,願望決不能實現。此典出自漢代司馬遷《報任安書》:“曏者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綱維,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這士邪?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衛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字子長,生於龍門(今陝西韓城)。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做太史令。司馬遷從小在父親以及經學大師董仲舒和孔安國的薰陶之下,遍覽群書,遊歷山川,蒐集史料,大約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寫作《史記》。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司馬遷因為為李陵(率師進攻匈奴,被俘投降)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入獄,受了宮刑。出獄後,做中書令。為了完成他的不朽著作,“隱忍苟活”,對漢朝統治者已經絕望。司馬遷有一個朋友,叫任安,字少卿。任安在任益州刺史時曾給司馬遷寫信,要司馬遷利用在漢武帝身邊任職的便利條件,向漢武帝“推賢進士”。司馬遷沒有及時回信,到漢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任安獲罪當死,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這就是有名的《報任安書》。司馬遷在這封信裡,述說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蒙受奇恥大辱的始末,傾訴了鬱積在內心的痛苦和憤懣,並述說了自己之所以隱忍苟活,是為了完成能流傳後世的不朽著作。他在信中寫道:“過去,我也曾廁身於下大夫行列,侍奉於朝堂之上,發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議論,不在當時伸張國家的法度,為國家竭盡智謀獻計獻策,現在身體已經殘廢,成了地位低下的人,處於卑賤者行列裡,竟要昂首揚眉,品評是非,這樣做,不是輕視朝廷、羞辱當今計程車人嗎?唉!唉!像我這樣的,還能說什麼呢!還能說什麼呢!況且,事情的緣由不容易說明白。年輕時,我原以為有高遠的、不可限量的前途,長大成人後卻得不到鄉里的稱譽,多虧主上鑑於我父親的關係,使我有機會貢獻微薄的才能,出入官禁之中。我認為,頂著盆子怎麼還能望見天呢,所以我斷絕了與賓朋的交往,把家庭私事拋在一邊,日夜想著竭盡我微薄的才力,專心致力於本職事務,希望取得主上的信任和寵幸,可是竟然會出現與此背道而馳的情況!”接著,司馬遷敘述了自己因為“李陵之禍”而遭受殘害的情況與心情。
“戴盆望天”比喻行動與目的相違背,願望決不能實現。此典出自漢代司馬遷《報任安書》:“曏者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綱維,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這士邪?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衛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字子長,生於龍門(今陝西韓城)。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做太史令。司馬遷從小在父親以及經學大師董仲舒和孔安國的薰陶之下,遍覽群書,遊歷山川,蒐集史料,大約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寫作《史記》。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司馬遷因為為李陵(率師進攻匈奴,被俘投降)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入獄,受了宮刑。出獄後,做中書令。為了完成他的不朽著作,“隱忍苟活”,對漢朝統治者已經絕望。司馬遷有一個朋友,叫任安,字少卿。任安在任益州刺史時曾給司馬遷寫信,要司馬遷利用在漢武帝身邊任職的便利條件,向漢武帝“推賢進士”。司馬遷沒有及時回信,到漢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任安獲罪當死,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這就是有名的《報任安書》。司馬遷在這封信裡,述說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蒙受奇恥大辱的始末,傾訴了鬱積在內心的痛苦和憤懣,並述說了自己之所以隱忍苟活,是為了完成能流傳後世的不朽著作。他在信中寫道:“過去,我也曾廁身於下大夫行列,侍奉於朝堂之上,發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議論,不在當時伸張國家的法度,為國家竭盡智謀獻計獻策,現在身體已經殘廢,成了地位低下的人,處於卑賤者行列裡,竟要昂首揚眉,品評是非,這樣做,不是輕視朝廷、羞辱當今計程車人嗎?唉!唉!像我這樣的,還能說什麼呢!還能說什麼呢!況且,事情的緣由不容易說明白。年輕時,我原以為有高遠的、不可限量的前途,長大成人後卻得不到鄉里的稱譽,多虧主上鑑於我父親的關係,使我有機會貢獻微薄的才能,出入官禁之中。我認為,頂著盆子怎麼還能望見天呢,所以我斷絕了與賓朋的交往,把家庭私事拋在一邊,日夜想著竭盡我微薄的才力,專心致力於本職事務,希望取得主上的信任和寵幸,可是竟然會出現與此背道而馳的情況!”接著,司馬遷敘述了自己因為“李陵之禍”而遭受殘害的情況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