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1]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2006年黃梅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黃梅戲的發展
黃梅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黃梅採茶歌盛行,後受到宋代民歌,元代雜劇影響,逐漸形成戲曲雛形。[3]
黃梅地處長江北岸,地勢較低,常受水災。自然災害迫使黃梅人學習黃梅戲,以適應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大大加強了黃梅戲的傳播。[4]
清朝末期到辛亥革命期間,黃梅戲在皖,鄂,贛三省逐步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三個階段。
從辛亥革命期間到新中國成立,黃梅戲逐步職業化,並正式進入城市,受到越劇,評劇等影響,在演出形式上和內容上出現了變化,並出現了一大批新劇本。
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成立,1954年《天仙配》大獲成功,同一時期出現了包括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黃梅戲越來越博得群眾的喜愛。
藝術特點
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細膩,且唱詞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用於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
黃梅戲唱腔有三種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陰司腔”三種腔體的統稱)。
黃梅戲的妝容重眉眼。不同與京劇中濃墨描摹的眼廓,黃梅戲戲裝講究暈染,類似於古代仕女的淡妝,真實而質樸。[5]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曲藝詞典》1985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國家名錄-黃梅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3]黃梅戲的起源——中國戲曲網
[4]起源於萬曆年間:黃梅人說黃梅戲——新華網
[5]黃梅戲簡介——中國國學網
黃梅戲,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1]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2006年黃梅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黃梅戲的發展
黃梅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黃梅採茶歌盛行,後受到宋代民歌,元代雜劇影響,逐漸形成戲曲雛形。[3]
黃梅地處長江北岸,地勢較低,常受水災。自然災害迫使黃梅人學習黃梅戲,以適應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大大加強了黃梅戲的傳播。[4]
清朝末期到辛亥革命期間,黃梅戲在皖,鄂,贛三省逐步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三個階段。
從辛亥革命期間到新中國成立,黃梅戲逐步職業化,並正式進入城市,受到越劇,評劇等影響,在演出形式上和內容上出現了變化,並出現了一大批新劇本。
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成立,1954年《天仙配》大獲成功,同一時期出現了包括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黃梅戲越來越博得群眾的喜愛。
藝術特點
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細膩,且唱詞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用於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
黃梅戲唱腔有三種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陰司腔”三種腔體的統稱)。
黃梅戲的妝容重眉眼。不同與京劇中濃墨描摹的眼廓,黃梅戲戲裝講究暈染,類似於古代仕女的淡妝,真實而質樸。[5]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曲藝詞典》1985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國家名錄-黃梅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3]黃梅戲的起源——中國戲曲網
[4]起源於萬曆年間:黃梅人說黃梅戲——新華網
[5]黃梅戲簡介——中國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