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叔父有一個叫項伯的,和張良私交甚好。項羽其實是很欣賞張良的,這一點可以從劉邦封漢中,項羽北伐田榮可以看出。【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這些都是由張良出面,為掩護劉邦而告訴項羽的虛假資訊,項羽照單全收,全部相信。其實田榮是可以說是被項羽逼著謀反的。而北伐田榮,使得項羽的軍事重心發生改變,給了劉邦蓄勢待發的時間。(田榮的兒子即田廣,能力其實並不一般,不過在楚漢戰爭時期被韓信所殺。)
當項羽意識到張良的用心之後,便怒不可恕的殺了張良的主子,即韓王成。(憤怒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第一,項羽個人覺得能夠招募張良,為其所用,但事與願違,而霸王又下不來臺面,故殺之。第二,張良一直在暗中幫助劉邦)這件事直接導致張良與項羽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張良旋即投奔劉邦。歷史上說的是“復歸劉邦”。因為劉邦入關中時,張良便跟隨其左右,並事先疏通了項羽的叔父項梁,才使得劉邦在鴻門宴中得以全身而退。
范增是項羽的重要謀士,是項梁劉備項羽的“遺產”,不然項羽完全不可能一人獨霸天下(對比呂布。。。)。項羽在戰爭初期,亞父的話他還是虛心採納,但隨著成就和功績的提升,對於亞父的話項羽是極其不耐煩的。此處,注意一個細節,亞父並不能直接說明項羽是尊重范增,而只是因為范增70歲時,項羽才24歲,兩人的性格和脾氣完全就是天南地北,項羽更樂於和英布等人交好,無礙於范增是前輩的遺產,故以亞父稱之。項羽也確實沒拿范增當父輩對待。鴻門宴上的坐次是: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如果亞父享受的是父輩的禮遇,應該和項羽的叔父項伯坐同等的座位,可實際上是項羽和左尹項伯爺倆坐在最高位,然後才是范增,可見項羽並沒有把范增擺在父輩的位置上。
原本陳平也是項羽集團的,但是由於項羽越發狂妄,連“亞父”的話都可以不聽。陳平便離開了項羽,投奔劉邦的帳下,在楚漢戰爭時期,進獻中國正史的第一條反間計(陳平被認為是反間計和離間計的創始人)離間了范增與項羽的關係。這就好比霸王失去了大腦,從此項羽的軍事集團加速了滅亡的程序。
項羽的確重用過范增,這一點是肯定的,能參與鴻門宴的人,都是雙方軍事集團的絕對靈魂人物,但是中了陳平的離間計後,項羽疏遠了范增,這也是肯定的。這直接導致了范增憂憤而死的結果。
項羽的叔父有一個叫項伯的,和張良私交甚好。項羽其實是很欣賞張良的,這一點可以從劉邦封漢中,項羽北伐田榮可以看出。【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這些都是由張良出面,為掩護劉邦而告訴項羽的虛假資訊,項羽照單全收,全部相信。其實田榮是可以說是被項羽逼著謀反的。而北伐田榮,使得項羽的軍事重心發生改變,給了劉邦蓄勢待發的時間。(田榮的兒子即田廣,能力其實並不一般,不過在楚漢戰爭時期被韓信所殺。)
當項羽意識到張良的用心之後,便怒不可恕的殺了張良的主子,即韓王成。(憤怒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第一,項羽個人覺得能夠招募張良,為其所用,但事與願違,而霸王又下不來臺面,故殺之。第二,張良一直在暗中幫助劉邦)這件事直接導致張良與項羽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張良旋即投奔劉邦。歷史上說的是“復歸劉邦”。因為劉邦入關中時,張良便跟隨其左右,並事先疏通了項羽的叔父項梁,才使得劉邦在鴻門宴中得以全身而退。
范增是項羽的重要謀士,是項梁劉備項羽的“遺產”,不然項羽完全不可能一人獨霸天下(對比呂布。。。)。項羽在戰爭初期,亞父的話他還是虛心採納,但隨著成就和功績的提升,對於亞父的話項羽是極其不耐煩的。此處,注意一個細節,亞父並不能直接說明項羽是尊重范增,而只是因為范增70歲時,項羽才24歲,兩人的性格和脾氣完全就是天南地北,項羽更樂於和英布等人交好,無礙於范增是前輩的遺產,故以亞父稱之。項羽也確實沒拿范增當父輩對待。鴻門宴上的坐次是: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如果亞父享受的是父輩的禮遇,應該和項羽的叔父項伯坐同等的座位,可實際上是項羽和左尹項伯爺倆坐在最高位,然後才是范增,可見項羽並沒有把范增擺在父輩的位置上。
原本陳平也是項羽集團的,但是由於項羽越發狂妄,連“亞父”的話都可以不聽。陳平便離開了項羽,投奔劉邦的帳下,在楚漢戰爭時期,進獻中國正史的第一條反間計(陳平被認為是反間計和離間計的創始人)離間了范增與項羽的關係。這就好比霸王失去了大腦,從此項羽的軍事集團加速了滅亡的程序。
項羽的確重用過范增,這一點是肯定的,能參與鴻門宴的人,都是雙方軍事集團的絕對靈魂人物,但是中了陳平的離間計後,項羽疏遠了范增,這也是肯定的。這直接導致了范增憂憤而死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