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晉西三角
-
2 # 重啟回憶
曾可達總給我一種父親的感覺。他和我的父親一樣,都來自於農家。他也和我的父親一樣,愚忠。劇中的曾可達就像是蔣經國的傳聲筒。什麼事都要請示“建豐同志”。他的確沒有處理危機的能力,對社會的認識也不是很深。反腐是有度的,聖人養貪而治貪。在人治社會,天子要將自己的特權分一部分下去,以聚攏起一個擁護自己的特權階級。因為可以小規模的貪腐斂財,這個階級會很有工作積極性,統治也會比較穩固。但是一旦超過一個度,腐敗就會使民怨四起,影響統治,這時,聖人就要治貪。曾可達不知道這個道理,只知道是建豐同志讓自己去反腐,於是他就要一反到底,最終逼得狗急跳牆。
也正是他的一根筋,讓蔣經國覺得他是一個可用可棄的人。真正能不折不扣執行上級命令進行改革的是這種人,在關鍵時刻沒有絲毫判斷力的也是這種人。這種人雖然有原則,但是關鍵時刻也是死忠。比如當本該上法庭的馬漢山拿出了曾文正公的筆跡,託他送給蔣經國時,他在驚呆了後說:“你肯定不用上特種刑事法庭了”。他知道蔣經國一定會喜歡。
到了本劇的後半段,董勇在熟悉了劇情後演得越來越風生水起。他的性格立刻立體了,他終於有了情緒的宣洩。幣制改革失敗後,他將軍糧賣給無糧可買的老百姓。這是對百姓的彌補和對沒有下文的反貪腐的一個交代。死之前還在希望方孟敖能給他說句公道話。在這個不公的世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他死在了飛機跑道邊,也正是因為一生“直如弦”,臨死只能把自己的鋼筆送給副官,不像馬漢山還有十幾根金條給崔家母子。
這個人物設定是蔣經國贛南新政時期提拔的副官,在本劇開始時已經有少將軍銜。他的農家背景讓他形成了忠厚、正直、清廉、愛民的品性。也正是因為家裡窮,他的life chance永遠不允許他了解一些上流社會的事情,比如範大生的紫砂壺,四杯壺便可倒出四杯,六杯壺可以倒出六杯。在打碎了一個杯子後還編了一個如此荒唐的故事,可見鑒賞力不如馬漢山。
他和方孟敖被重用體現了蔣經國的用人特點——用人唯忠。一個沒有判斷力的人肩負起了反腐敗和改革的重任,一個國軍王牌飛行員當了經濟稽查大隊的隊長。再到後來的馬英九。。。。也許在蔣經國眼裡,值得信任的人都是人品好的人。
回覆列表
人是一個好人,忠於國民政府,沒有殘害無辜。戰局的發展,局勢的變化也非他所能控制,最後自殺殉國。但是缺乏變化,都是沒有什麼是不能改變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但他沒有,特別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