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07521561936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遊記散文《溫州的蹤跡》裡的一篇,作於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

    賞析幾點如下:

    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起筆突兀,卻點了題,使讀者對本文抒寫的中心一目瞭然。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寫瀑布的飛流直瀉,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為了映襯梅雨潭的奇異、可愛的潭水;寫梅雨亭,正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這都在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作好鋪墊。作者在描寫梅雨亭與瀑布的中間,插入了這樣兩句話:“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溼中透出幾分油油的意。”既交代了出遊的時節,也從那“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中,扣緊“綠”字,時時與文章要描寫的中心相照應。

    最後,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一語驟然剎筆,仍然歸結到“綠”字上,與開頭相映照。起筆不凡,收束利索。結尾與開頭的不同處,只加了“不禁”二字,卻是傳神之筆。經過作者的一番描繪,連讀者也“不禁”要為梅雨潭的綠所驚詫。

    “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作者像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和的神光了。”

    “招引”與“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麼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色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解了。

    《綠》雖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於對梅雨潭景物的細緻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

    作者在構思上採用了欲擒故縱,欲抑先揚的筆法。先以“驚詫”一詞道出對梅雨潭的綠的總體感受,也象徵著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勝景的內在驅力。然後,透過擬聲繪色、細緻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圍環境的立體畫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庭經》講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