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xwulb

    賞析:劇本《過客》寫的是一個趕路人經過一戶人家的事。這個趕路人不是一個普通的趕路人,是魯迅自己的生存狀態的隱射。而那一戶人家的一個老翁和一個小姑娘在生活中也有符號象徵的意義。當我們仔細品味文中昏暗、陰沉、荒涼的背景,那個趕路者毫無目的地向遠方疲憊的趕路,而且在路途中流血將盡的蒼涼,我們對於這個疲憊者是否有一絲的尊敬和同情。人世滄桑,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其實也是如過客一般的。所以,過客——即作者自己在大多數人心中是留不下什麼影象的。所以,“別人隨便稱呼我”。而且走路的過程是每個人的生命狀態,而且是唯一的生命狀態。他說“從我還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麼走”。而且,這種人生的走是沒有方向和終點的。這更增加了人生的悲涼和無奈。更尤其留意的是,這條人生道路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是社會加之於他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著厚厚的障壁。不被人理解甚至是迫害和壓抑。當人生的意義變成對黑暗的逃避時,這樣的逃亡和嚮往是多麼的可憐而可貴。他是一路心靈的浪漫,一路對自由的渴望,同時又是品嚐孤獨和感知生命漸漸消盡的過程。但是,他不願在那個人吃人的社會中被人吃或吃掉更弱的別人。擴充套件資料五四運動後,革命隊伍“同一戰陣中的夥伴”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革命知識分子,堅持繼續前進,進行著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殘酷的鬥爭面前,消極退隱。而部分文人則投向帝國主義、北洋軍閥,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敵人,成為資產階級右冀;而作者魯迅不倦地尋求革命真理,探索革命道路,堅持前進,反對倒退,故作此文以記錄這一歷程,也以文中”過客“為自己的精神畫像,予以自勉。此文寫於1925年3月2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3月9日《語絲》週刊第17期。在寫作和發表《過客》之後一個月左右,作者魯迅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有過一段非常明確的自述,其中說到《過客》的主題:《過客》的意思不過如來信所說那樣,即是雖然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作者魯迅以為絕望而反抗者難,比因希望而戰鬥者更勇猛,更悲壯。但這種反抗,每容易蹉跌在“愛”——感激也在內——裡,所以那過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佈施也幾乎不能前進了。也就是說,作者魯迅本人其實早已交代了《過客》的主題,就是:“反抗絕望”,“明知前路是墳而偏要走”,是一種“更勇猛,更悲壯”的反抗。這個精神,充分地體現在“過客”這個人物的行為、語言和性格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飽菇料菌絲髮黑,怎麼辦,用什麼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