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adfly
-
2 # 適者自強
自動駕駛的邏輯,和人類駕駛的邏輯沒有太大的差別,畢竟就是在模仿人的駕駛習慣。
整個邏輯與人處理是一樣的。
人開車時確定目的地位置,計劃行駛路徑。在行駛的路上,透過視覺聽覺等感官收到資訊,大腦判斷處理,手腳做出處理結果—加速/減速,或轉向等等。
自動駕駛透過人來確定目的地,透過導航確定行駛路徑。透過影片攝像頭、雷達感測器以及鐳射測距器來了解周圍的交通狀況,透過處理晶片計算後,制動轉向等等功能模組做出反應—加速/減速,或轉向等等。
更加精確的定位,除了作用路線導航外,還可以作用於導航路線的選擇上—避免走過於擁堵的路線。而人是是透過經驗判斷來判斷的。
關於無人駕駛汽車的現狀,只能說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
今年四月底至五月初,各大汽車廠商開始陸續推出自家的全新車型,長安汽車釋出了UNI-T車型、領克汽車釋出了領克05車型、廣汽新能源也釋出了埃安LX,這些車型和技術雖然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搭載了L3級無人駕駛技術。
而且越來越多的車企表示將在今明兩年推出L3自動駕駛量產車,例如紅旗、吉利、長城、威馬、小鵬等,都已經有了明確的L3量產規劃。其中紅旗計劃2020年實現L3級別自動駕駛車輛的量產,在2021年達到L4級別自動駕駛車輛的量產;吉利也將從今年開始量產L3級別無人駕駛車型;長城稍晚一些,計劃在2021年推出首款支援L3級自動駕駛的汽車。
沒有人說自動駕駛的邏輯與人駕駛的邏輯不一樣吧。
整個邏輯與人處理是一樣的,收到反應資訊,大腦判斷處理,手來執行轉向,腳來執行加速或制動。
問題在於場景的複雜性,不同於封閉環境,也不同於固定路線,真正的自動駕駛要處理太多的資訊。所以在攝像頭和雷達之上又在增加毫米波雷達和鐳射雷達,以增加採集的硬體能力。
但瓶頸在於車載平臺的運算,即便加上5G技術的雲,這個量級的計劃對於晶片要求仍是非常高。
這樣的處理,不同於阿爾法狗在棋盤上的運算,如果AI能真人無異的處理,那就很恐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