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要以發奮圖強,辦事圓融作為根本,平時應該以不怨不尤的態度對待天命對待別人,讓它發揮作用。出自曾國藩的文集《曾國藩家書》中的《一修身篇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創作背景曾國藩早年致力學問,其學術研究從歷史、古文到書法、理學以及各種典章制度。他渴望多做學問,與當朝大學問家梅曾亮、何紹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終沒有成為一位著述豐富的大學者,主要原因是他還來不及著書立說,就已升至二品高官,從此忙於官場之爭,再後來投身於戎馬征戰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書苑,一心研究學問。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國藩家書》。”今人可以《曾國藩家書》研究學習。它記述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從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後人研究曾國藩思想的寶貴資料。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後,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咸豐帝曾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國藩家書自時起便風靡流行,歷久不衰。後經多家取捨整理,形成多種版本。總的說來,他的家書現存1400多篇,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歷時30年,其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鑑。
意思是:要以發奮圖強,辦事圓融作為根本,平時應該以不怨不尤的態度對待天命對待別人,讓它發揮作用。出自曾國藩的文集《曾國藩家書》中的《一修身篇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創作背景曾國藩早年致力學問,其學術研究從歷史、古文到書法、理學以及各種典章制度。他渴望多做學問,與當朝大學問家梅曾亮、何紹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終沒有成為一位著述豐富的大學者,主要原因是他還來不及著書立說,就已升至二品高官,從此忙於官場之爭,再後來投身於戎馬征戰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書苑,一心研究學問。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有兩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國藩家書》。”今人可以《曾國藩家書》研究學習。它記述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從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後人研究曾國藩思想的寶貴資料。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後,權勢極大,功高震主,清朝對其極不放心。咸豐帝曾在湘軍克復武漢時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曾國藩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熟悉歷代掌故,因而在擊敗太平天國後一方面自裁湘軍,一方面把家書刊行問世,藉以表明自己忠心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國藩家書自時起便風靡流行,歷久不衰。後經多家取捨整理,形成多種版本。總的說來,他的家書現存1400多篇,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歷時30年,其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寶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