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問之之問

    藥物的治療或預防作用都是建立在有效劑量的前提下的,劑量低,則藥效不夠,甚至無效;劑量過大,則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也會加重,甚至成為毒藥。

    那麼藥品的使用劑量是怎麼來的?

    這要從藥物的研發說起,藥物的研發包括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臨床前研究是在細胞或動物上進行的,在細胞上的體外研究,藥物處理細胞都是有劑量的(一般用濃度表示),會計算出藥物的IC50或EC50。

    而在動物(小鼠、大鼠、兔、犬或豬等)上的則是體內研究,分為正常動物和疾病模型動物,給藥也分為高、中、低三個劑量組,根據動物的反應情況,會計算出藥物的EC50和有效劑量範圍。

    IC50指半數抑制濃度,指某一藥物或者物質(抑制劑)達到50%抑制效果時抑制劑的濃度。比如酶、細胞受體或是微生物)的抑制劑。

    EC50指半數有效濃度,是指藥物效應達到最大效應50%時的藥物劑量。

    但細說起來,臨床前實驗和臨床試驗還是有區別的,畢竟人和動物是不一樣的。所以,在I期臨床中,以健康志願者為受試人員,確定藥物的耐受性。

    II期就是以目標適應症患者為受試人員,根據I期臨床試驗結果,並參考動物藥效學、藥動學及毒理學實驗結果,採用治療劑量,來驗證藥物的治療作用和安全性。

    III期臨床則是在治療劑量下進一步確認藥物的治療作用和安全性

    最終根據臨床試驗結果,才確定上市藥物的【用法用量】。

    所以,藥品的使用劑量不是胡亂確定的,是有臨床試驗依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服復興,禮樂偕行!這宣傳口號是正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