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2、奪:改變,換。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及弟子的《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譯文: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讀解: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秦王派人去離間趙王和廉頗,趙王中計,派趙括代替廉頗,導致大敗。這是“三軍可奪帥也。”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論語·子罕篇第九》中,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許多人認為,這裡的“奪”就是“被奪走”,王力《古代漢語》的註釋就是:“三軍人數雖多,如果軍心不齊,它的主將也會被人奪走。”主將能被人奪走,志向也能被人奪走,這都不好理解,是說不通的。其實,這裡的“奪”並不是奪走,而是“改變”的意思。“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同樣的話還有人說過,那就是軍事家孫子,《孫子·軍爭》中說:“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氣是不可能被奪走的,心也是不可以奪走的。《呂氏春秋·誠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5] 意思是石頭的堅硬怎能“奪走”?丹砂的顏色怎能奪走?這兩個“奪”,全是“改變”的意思。
1、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2、奪:改變,換。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及弟子的《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譯文: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讀解: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秦王派人去離間趙王和廉頗,趙王中計,派趙括代替廉頗,導致大敗。這是“三軍可奪帥也。”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論語·子罕篇第九》中,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許多人認為,這裡的“奪”就是“被奪走”,王力《古代漢語》的註釋就是:“三軍人數雖多,如果軍心不齊,它的主將也會被人奪走。”主將能被人奪走,志向也能被人奪走,這都不好理解,是說不通的。其實,這裡的“奪”並不是奪走,而是“改變”的意思。“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同樣的話還有人說過,那就是軍事家孫子,《孫子·軍爭》中說:“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氣是不可能被奪走的,心也是不可以奪走的。《呂氏春秋·誠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5] 意思是石頭的堅硬怎能“奪走”?丹砂的顏色怎能奪走?這兩個“奪”,全是“改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