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人書》作者:顧炎武譯文:人對於學習,如果不是天天進步,那就相當於在天天退步。如果沒有共同學習的人,那麼你的見解就會片面而淺顯,難以學成。在一個環境裡面待的久了,就會在自己沒有察覺時染上一些習氣。如果不幸身處窮鄉僻壤,沒有坐馬車求學的盤纏,也仍要廣泛的獵取學問並詳細考究。要將自己的思想與古人的思想相合,才能知道自己的學問是否正確,這樣,(才)差不多能掌握學問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門,又不讀書,則就如同面壁(不問世事)一般,對學問則一無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對國家還是沒有用處的。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連孔子這樣的聖人,也仍須努力地學習,現在的人難道不該以此勉勵自己嗎?原文: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擴充套件資料:顧炎武是中國十七世紀的一位傑出的愛國活動家和具有進步思想的啟蒙學者,博學強記,耿介絕俗,以著作《日知錄》馳名於世。抗清失敗後,顧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開,對人生的認識也更加殷實、深刻了。針對當時知識分子崇尚“遊談無根”的理學情況,《與友人書》以“為學”為話題,發抒了獨具個性的治學觀。文章的結構呈放射狀。作者從為學者與自我、現實的學友、書本(實際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書中古人)、歷史的“學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實際上是指對提升學者的學養有幫助的一切古人)的關係切入,精到地闡述了這四組關係中的心靈互動的重要性。他要求為學者做到博學審問(廣泛涉獵,詳細考究)、稽(與別人心靈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實際上指學會辨析,學會批判),使別人的東西化為自己的東西,從而拓展自己的知識疆域。作者強調為學不是始於學習,終於學習,而應該聯絡實際,學有所用,即“有濟於天下”。為學應該貫穿人生的始終,不進則退。這是為學者必須謹記的一條法則,聖人也不例外。文中提倡的是一種注重“廣博、淵深、實用”三位一體的治學觀,辨證而深刻,實在而靈活。這不僅對當時的學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對現代的人們如何打造書香人生,建立學習型社會,也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的。
《與友人書》作者:顧炎武譯文:人對於學習,如果不是天天進步,那就相當於在天天退步。如果沒有共同學習的人,那麼你的見解就會片面而淺顯,難以學成。在一個環境裡面待的久了,就會在自己沒有察覺時染上一些習氣。如果不幸身處窮鄉僻壤,沒有坐馬車求學的盤纏,也仍要廣泛的獵取學問並詳細考究。要將自己的思想與古人的思想相合,才能知道自己的學問是否正確,這樣,(才)差不多能掌握學問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門,又不讀書,則就如同面壁(不問世事)一般,對學問則一無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對國家還是沒有用處的。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連孔子這樣的聖人,也仍須努力地學習,現在的人難道不該以此勉勵自己嗎?原文: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擴充套件資料:顧炎武是中國十七世紀的一位傑出的愛國活動家和具有進步思想的啟蒙學者,博學強記,耿介絕俗,以著作《日知錄》馳名於世。抗清失敗後,顧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開,對人生的認識也更加殷實、深刻了。針對當時知識分子崇尚“遊談無根”的理學情況,《與友人書》以“為學”為話題,發抒了獨具個性的治學觀。文章的結構呈放射狀。作者從為學者與自我、現實的學友、書本(實際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書中古人)、歷史的“學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實際上是指對提升學者的學養有幫助的一切古人)的關係切入,精到地闡述了這四組關係中的心靈互動的重要性。他要求為學者做到博學審問(廣泛涉獵,詳細考究)、稽(與別人心靈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實際上指學會辨析,學會批判),使別人的東西化為自己的東西,從而拓展自己的知識疆域。作者強調為學不是始於學習,終於學習,而應該聯絡實際,學有所用,即“有濟於天下”。為學應該貫穿人生的始終,不進則退。這是為學者必須謹記的一條法則,聖人也不例外。文中提倡的是一種注重“廣博、淵深、實用”三位一體的治學觀,辨證而深刻,實在而靈活。這不僅對當時的學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對現代的人們如何打造書香人生,建立學習型社會,也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