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歌仔戲音樂曲調富有地方色彩,使用方言俚語,通俗易懂,又博採其他劇種的優秀劇目與表演藝術,盛行一時。1928年,臺灣歌仔戲“三樂軒班”來漳州白礁慈濟宮進香、演出,大受群眾歡迎。於是龍溪、海澄等縣城鄉,紛紛成立歌仔館或歌仔戲班。從此,閩南各地紛紛成立專業與業餘的歌仔戲班社。廈門相繼成立“平和社”、“亦樂軒”、“誼樂”、“福義社”、“開樂”等業餘歌仔戲班,並湧現出王錦泉、勤有功等一批著名藝人,流傳有“滸茂生、白礁旦、崎巷醜、石美須”的民謠。隨後,臺灣歌仔戲“霓進社”、“愛蓮社”、“丹鳳社”、“牡丹班”、“如意班”等班亦相繼來閩南演出,影響很大。後來,龍溪竹馬戲班寶德春首先改唱歌仔戲,隨後一些小梨園、竹馬戲班也改唱歌仔戲。民間近百個南館、北館也改為歌仔館,逐漸轉為子弟戲班。歌仔戲在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戲曲表演,對原錦歌“四空仔”的節奏、旋律作了一些緊縮或擴充套件、改弦或易宮等革新,發展成“臺北七字調”、“臺南七字調”、“洞管七字調”、“七字正”、“七字反”、“七字爿”、“七字聯”等不同曲式、調式、板式的唱腔。同時,還對錦歌的“大調”、“三空半”加以發揮,形成一系列不同風格的“哭調”。如“臺灣大哭調”、“臺灣小哭調”等。儘管各地名稱不同,但其曲式結構、調式色彩仍未脫離錦歌“哭調”的規範。歌仔戲的行當,早期只有生、旦、醜幾個角色,後來吸收京劇的分行,角色增加。歌仔戲音樂的特點是唱多旁白少,曲調自由,旋律優美,節奏強烈,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和鄉土情調。歌仔戲的傳統曲調有100多出。以錦歌、臺灣調和民歌為主,後來則以內地雜碎調和若干改良調為主,適當吸收京劇、潮劇、漢調等部分曲牌,夾雜些電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現複雜狀態。歌仔戲的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臺灣笛、月琴、六角弦、三絃、蘇笛、鴨母笛、京胡、蘆管等。歌仔戲唱腔特點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優美,節奏強烈,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主要曲調有七字仔調、雜念調、大調、倍思及其他民歌、時曲。伴奏樂器有殼子弦、大廣弦、臺灣笛、月琴等。唱詞通俗,多用生動的民間語彙,鄉土氣息濃厚。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臺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新中國成立後,歌仔戲在閩南地區迅速發展,因流行於薌江流域,故被稱為“薌劇”。1951年,由歌仔戲“霓光班”與子弟戲“新春班”合併成立漳州實驗薌劇團。這是第一個以“薌劇”命名的劇團,薌劇與臺灣歌仔戲從此異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鈞瓷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那麼鈞瓷的窯變真的人為不可以控制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