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正調定弦
古琴的定弦,在七條弦之間,最多用的是以第三絃為宮音(相當於do)。從第一弦到第七絃依次為徽、羽、宮、商、角、徵、羽。分別對應sol、la、do、re、mi、sol、la,通常叫做正調。在常見的古琴有效長為100cm~113cm時,在今天通常使用的新制琴絃的粗細,張力承受幅度條件下。在與其他樂器相配合,而且在調絃轉調後也能比較便於和其他樂器相配合的條件下,把第五絃定為A。這樣,"正調"七條弦的音高是CDF GAcd。因此,也可以說今天古琴正調定弦法相當於F調絃法。按中國傳統音名,一弦的C大約相當於十二律中的"黃鐘"。三絃的F相當於十二律中的"仲呂",所以這一定弦法傳統上又叫"仲呂調"或"仲呂均"("均"讀音為yun)。
第二種:緊五絃
緊五絃,是在正調定弦的基礎上,把第五絃提高半音,五絃由原在正調時的A變成了B,緊了的第五絃,由原來在正調中的角音mi,變成了do。緊了五絃之後,由一弦到七絃的音之間的關係變成了re mi sol la do re mi,這一定弦的結果。
緊了的第五絃由原來的正調的A變成了作為宮音的B。變成了相當於十二律中的"無射"("射"讀音為yi),所以,這一緊五絃的調也叫"無射調"或"無射均"。
在正調絃法中,三絃十徽上的泛音比五絃九徽上的泛音高半音。所以,以三絃十徽泛音為標準,將五絃提高,使五絃九徽上的泛音和它相同即可。
第三種:慢三絃
慢三絃,是在正調絃法的基礎上,將第三絃降低半音,由原在正調的F變成了E。慢了的第三絃由原來正調中的宮音do,變成了新的定弦法中的角音mi。慢了三絃之後,由一弦到七絃的音之間的關係成了do re mi sol la do re,這一定弦結果,由F調變成了C調。
慢三絃之後,原正調第一弦作為"微音"sol的C,變成了新弦法的宮音do。C大約相當於十二律中的黃鐘。所以這一定弦法傳統上又叫"黃鐘調"或"黃鐘均"。
已知正調絃法中三絃十徽的泛音比五絃九徽的泛音高半音。所心慢三絃時將三絃十微的泛旨降到與五絃九徽的泛音櫃同音高即可。
第一種:正調定弦
古琴的定弦,在七條弦之間,最多用的是以第三絃為宮音(相當於do)。從第一弦到第七絃依次為徽、羽、宮、商、角、徵、羽。分別對應sol、la、do、re、mi、sol、la,通常叫做正調。在常見的古琴有效長為100cm~113cm時,在今天通常使用的新制琴絃的粗細,張力承受幅度條件下。在與其他樂器相配合,而且在調絃轉調後也能比較便於和其他樂器相配合的條件下,把第五絃定為A。這樣,"正調"七條弦的音高是CDF GAcd。因此,也可以說今天古琴正調定弦法相當於F調絃法。按中國傳統音名,一弦的C大約相當於十二律中的"黃鐘"。三絃的F相當於十二律中的"仲呂",所以這一定弦法傳統上又叫"仲呂調"或"仲呂均"("均"讀音為yun)。
第二種:緊五絃
緊五絃,是在正調定弦的基礎上,把第五絃提高半音,五絃由原在正調時的A變成了B,緊了的第五絃,由原來在正調中的角音mi,變成了do。緊了五絃之後,由一弦到七絃的音之間的關係變成了re mi sol la do re mi,這一定弦的結果。
緊了的第五絃由原來的正調的A變成了作為宮音的B。變成了相當於十二律中的"無射"("射"讀音為yi),所以,這一緊五絃的調也叫"無射調"或"無射均"。
在正調絃法中,三絃十徽上的泛音比五絃九徽上的泛音高半音。所以,以三絃十徽泛音為標準,將五絃提高,使五絃九徽上的泛音和它相同即可。
第三種:慢三絃
慢三絃,是在正調絃法的基礎上,將第三絃降低半音,由原在正調的F變成了E。慢了的第三絃由原來正調中的宮音do,變成了新的定弦法中的角音mi。慢了三絃之後,由一弦到七絃的音之間的關係成了do re mi sol la do re,這一定弦結果,由F調變成了C調。
慢三絃之後,原正調第一弦作為"微音"sol的C,變成了新弦法的宮音do。C大約相當於十二律中的黃鐘。所以這一定弦法傳統上又叫"黃鐘調"或"黃鐘均"。
已知正調絃法中三絃十徽的泛音比五絃九徽的泛音高半音。所心慢三絃時將三絃十微的泛旨降到與五絃九徽的泛音櫃同音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