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2021-01-28 03:47
此皆進學之道也進什麼意思?
4
回覆列表
1 # 使用者6546443843620
這句話出自《論語 ·雍也第六》: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這句話是孔子說的,意思大致是說“誰能不透過門而進出屋子?有什麼能避開這條路的呢!” 忘了當時回答的什麼問題,連結也找不到,我根據我現在的體會重新發散下:人和外界的互動,都繞不開“人自己”。人的各個決定、遇事時的各種反應,不是你所看到那樣,由某一個理由、某一個情緒單獨造成的,再仔細觀察觀察你的內心,那些為你的決定、反應作支撐的理由,還有那些瞬變的情感,它們在那一個瞬間交織成了那一個瞬間的你,其中有些理由、情緒更明顯,所以會讓人感覺到是由它獨自造成的,而這會讓我們的感覺不再敏銳,習慣於齒輪連動式的機械思維和行動。時過境遷,織成前面那一瞬間的各種情緒、理由又發生了變化,那些你之前看不見的部分顯露出來,容易讓人對之前的不察而產生懷疑和不滿。《論語》裡有一章很有意思: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說當他聽斷獄訟(吵架也是訟),他也跟當事人一樣,不過當他設身處地的時候,他能清楚把捉住當事人的狀態和事情脈絡,如果他是當事人,就會看到爭訟時強詞奪理背後的自知理虧,目光全在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讓爭吵在源頭止住。《大學》引了這段話,又加了一句:無情(實情、狀況)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很好的解釋,當人返觀內省的時候,自知理虧,底氣就沒那麼足了。我小時候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大伯大媽在勸架的時候說“你們都少說兩句,大家各讓一步”,或者“一個巴掌拍不響”之類的話,大概就是自古以來流傳下的習慣吧,不過這種和事佬形式上學得像,卻偏偏少了最關鍵的“內省”部分,所以好多時候會招人討厭,不僅當事人討厭,連邊上看熱鬧的都討厭。粗糙、漂浮的行動如同行屍走肉,《大學》裡面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去了解、觸碰自己的真實狀態,是對自己的真誠和負責,同時能夠和真實的自己合一,人的幸福感真是滿滿的。《中庸》裡引了《詩經·大雅·旱麓》的一句話來描述這個狀態: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生命的通透、清澈和可以把握,以及由此生髮出的執行力,都能讓自己驚訝。人需要靜下來,仔細觀察,進而入微,把它們的雜亂糾結,梳理成清楚可見的各個源頭。《大學》裡開頭有一段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內觀自省次第,可參照此段。
發表回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人解晉幾歲中進士?
熱門排行
千戶苗寨現在關了嗎?
外地車能進浦東新區紅楓路嗎?
大林寺桃花的解釋?
自駕遊需要準備的清單?
雲上大陸11階裝備條件?
幾月份的菱角最好?
13ultra處理器是超頻版的嗎?
太陽能沒有熱水還會繼續流出冷水嗎?
雷紫go的水友賽怎麼進?
80厘米的桌子配多高的凳子?
這句話出自《論語 ·雍也第六》: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這句話是孔子說的,意思大致是說“誰能不透過門而進出屋子?有什麼能避開這條路的呢!” 忘了當時回答的什麼問題,連結也找不到,我根據我現在的體會重新發散下:人和外界的互動,都繞不開“人自己”。人的各個決定、遇事時的各種反應,不是你所看到那樣,由某一個理由、某一個情緒單獨造成的,再仔細觀察觀察你的內心,那些為你的決定、反應作支撐的理由,還有那些瞬變的情感,它們在那一個瞬間交織成了那一個瞬間的你,其中有些理由、情緒更明顯,所以會讓人感覺到是由它獨自造成的,而這會讓我們的感覺不再敏銳,習慣於齒輪連動式的機械思維和行動。時過境遷,織成前面那一瞬間的各種情緒、理由又發生了變化,那些你之前看不見的部分顯露出來,容易讓人對之前的不察而產生懷疑和不滿。《論語》裡有一章很有意思: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說當他聽斷獄訟(吵架也是訟),他也跟當事人一樣,不過當他設身處地的時候,他能清楚把捉住當事人的狀態和事情脈絡,如果他是當事人,就會看到爭訟時強詞奪理背後的自知理虧,目光全在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讓爭吵在源頭止住。《大學》引了這段話,又加了一句:無情(實情、狀況)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很好的解釋,當人返觀內省的時候,自知理虧,底氣就沒那麼足了。我小時候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大伯大媽在勸架的時候說“你們都少說兩句,大家各讓一步”,或者“一個巴掌拍不響”之類的話,大概就是自古以來流傳下的習慣吧,不過這種和事佬形式上學得像,卻偏偏少了最關鍵的“內省”部分,所以好多時候會招人討厭,不僅當事人討厭,連邊上看熱鬧的都討厭。粗糙、漂浮的行動如同行屍走肉,《大學》裡面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去了解、觸碰自己的真實狀態,是對自己的真誠和負責,同時能夠和真實的自己合一,人的幸福感真是滿滿的。《中庸》裡引了《詩經·大雅·旱麓》的一句話來描述這個狀態: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生命的通透、清澈和可以把握,以及由此生髮出的執行力,都能讓自己驚訝。人需要靜下來,仔細觀察,進而入微,把它們的雜亂糾結,梳理成清楚可見的各個源頭。《大學》裡開頭有一段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內觀自省次第,可參照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