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姚、姜、姬、嬴等都加女旁,這說明人類曾經歷過母權社會,據美華人類學家摩爾根的研究,人類社會是由母系氏族社會演化而來的,在母系氏族社會,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有姓而無氏,所有的姓都從“女”字旁,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係,清楚的說明了同姓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了。《通鑑》:“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可見姓和氏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的聯絡,貴族有姓有氏,一般平民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作用不同。正因如此,上古時的“百姓”既是指百官,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民亦有“姓”,因此“百姓”一詞的含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國和魯、鄭、衛、虞、虢、吳、燕等國都是姬姓,異姓封國如齊是姜姓,秦是嬴姓,宋是子姓等等,上古同姓不婚,貴族婦女的姓比名還要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區別,則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姜、仲姜、叔姜、季姜。 出嫁後如果要加以區別,就採用以下幾種方式:1、在姓上冠以所出自的國名,如:齊姜、晉姬、秦嬴2、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如:秦姬、江羋、苪姜3、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趙姬、孔姬、秦姬、棠姜4、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諡號,如:武姜、昭姬、共姬、文姜、敬嬴 但是到了後來,氏族制度混亂,所謂姓在事實上趨於消亡,而氏與姓漸趨混淆,沒有人能分的清,同姓不婚就變成了同氏不婚。 氏的情況就比較複雜,氏主要以所居住的地名及世襲的官爵等相稱,相當於西語中的“Familia",因而周代的男子貴族,因同時擁有“姓、氏、名”三個稱呼。 1、諸侯以受封國的國名為氏,如:齊環(齊靈公)、宋王臣(宋成公)、蔡甲午(蔡莊公)2、卿大夫及其後裔則以受封的邑名為氏,例如:屈完、解狐、羊舌赤或以所居的地名為氏,如:東門、北郭、南宮、百里或以官名為氏,如:卜偃、司馬牛、樂正克3、還有以技為氏的:如巫、陶、甄等等。
上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姚、姜、姬、嬴等都加女旁,這說明人類曾經歷過母權社會,據美華人類學家摩爾根的研究,人類社會是由母系氏族社會演化而來的,在母系氏族社會,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有姓而無氏,所有的姓都從“女”字旁,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係,清楚的說明了同姓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了。《通鑑》:“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可見姓和氏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的聯絡,貴族有姓有氏,一般平民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作用不同。正因如此,上古時的“百姓”既是指百官,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民亦有“姓”,因此“百姓”一詞的含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國和魯、鄭、衛、虞、虢、吳、燕等國都是姬姓,異姓封國如齊是姜姓,秦是嬴姓,宋是子姓等等,上古同姓不婚,貴族婦女的姓比名還要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區別,則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姜、仲姜、叔姜、季姜。 出嫁後如果要加以區別,就採用以下幾種方式:1、在姓上冠以所出自的國名,如:齊姜、晉姬、秦嬴2、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如:秦姬、江羋、苪姜3、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趙姬、孔姬、秦姬、棠姜4、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諡號,如:武姜、昭姬、共姬、文姜、敬嬴 但是到了後來,氏族制度混亂,所謂姓在事實上趨於消亡,而氏與姓漸趨混淆,沒有人能分的清,同姓不婚就變成了同氏不婚。 氏的情況就比較複雜,氏主要以所居住的地名及世襲的官爵等相稱,相當於西語中的“Familia",因而周代的男子貴族,因同時擁有“姓、氏、名”三個稱呼。 1、諸侯以受封國的國名為氏,如:齊環(齊靈公)、宋王臣(宋成公)、蔡甲午(蔡莊公)2、卿大夫及其後裔則以受封的邑名為氏,例如:屈完、解狐、羊舌赤或以所居的地名為氏,如:東門、北郭、南宮、百里或以官名為氏,如:卜偃、司馬牛、樂正克3、還有以技為氏的:如巫、陶、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