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盲娜娜a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一般來說,寒證表示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致的證候,熱證表示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所致的證候。寒熱在《內經》中論述頗多,比較明確,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確指出:“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又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則。

    寒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機體的機能活動衰減所表現的證候。其臨床症狀為:惡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蒼白、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蒼白而滑潤、脈遲等。其病因病機為:感受寒邪,或因陽氣不足,皆能致人體溫煦不足,故現惡寒、面白、喜暖;陰盛於內,津液不傷則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化小液,故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陽氣不足,寒溼內生,必見舌淡苔白而潤;陽虛氣弱,血脈則鼓動無力,脈遲。

    熱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衰,表現為體機能活動亢進的證候。其臨床症狀為:發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幹,脈數。其病因病機為:其病因可由外感火熱之邪而致,亦可由七情鬱火,或飲食積熱、或房室勞倦,陰精受損,導致陰虛陽亢等引起。若陽熱偏盛,則身熱喜冷;火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口渴飲冷,且小便短赤;大腸津液不足,則大便燥結;陽熱亢盛,迫血流加速,故脈數。

    寒證與熱證關係

    寒熱錯雜;

    寒熱錯雜,是指寒、熱證同時並見。臨床上一般常見有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寒裡熱、表熱裡寒等。

    上熱下寒:陽盛於上,陰盛於下。症見胸中煩熱、頻頻欲吐(上熱);腹痛喜按、大便稀薄(下寒)。

    上寒下熱:陰盛於上,陽盛於下。症見胃脘冷痛、嘔吐清稀(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結(下熱)。

    表寒裡熱:外受寒邪所侵,表未解而邪入裡化熱;或內本有熱而又復感寒邪。症見:惡寒、發熱、無汗、身痛(表寒);氣喘、煩躁、口渴飲冷、尿赤便秘(裡熱)。

    【寒者熱之,壯水之主】

    是唐、王冰對於“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的注語。後又簡 稱為“壯水制陽”、“滋水制火”、“滋陰涵陽”。是用滋陰壯水之袪,以抑制亢陽火盛的意思。假如用寒涼藥治 療熱證而不見效或反而嚴重時,那麼,這種熱證就是陰虛 陽亢的性質,屑於腎陰虛,應該滋腎陰。例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症見頭暈目眩、腰痠足軟、咽燥、骨蒸痠痛 等,可用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朝花夕拾無常好詞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