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為語言能力有限,有時候哭鬧就是他們宣洩情緒或是表達需求的方式。
只不過大人眼中哭=負面情緒,又是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以會因為孩子哭而產生焦慮情緒是很正常的。而且哭聲的音量和頻率又非常讓人抓狂,對於本身過度勞累、睡眠不足的母親來說就更讓人難受了。
但是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有人接手的情況,如果是全職媽媽獨自在家帶孩子怎麼辦呢?
我的建議是在家裡設立一個“舒適區”。如果是不會爬行的嬰兒,可以是一個柔軟的、有柵欄的嬰兒床,注意裡面不要放置任何枕頭、被子,玩具,以防孩子哭鬧時窒息;如果是會爬不會走的幼兒,可以在地板上放置一個柵欄,裡面放上柔軟的墊子,也是不要放枕頭被子玩具等等;如果是會走的幼兒,可以隔出一個能容納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的區域,裡面放上一些沙發、地墊和安撫性玩具作為舒適區。
如果娃開始哭鬧,當然首先要排除是否有需求,比如餵奶換尿布或是腸絞痛等等。如果娃只是毫無緣由地發洩情緒或是想要引起注意,可以嘗試透過抱、玩等親密互動來緩解;如果還是不行,而看護者也瀕臨崩潰,又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那麼剛剛的舒適區就發揮作用了。
對於前兩種,可以給娃穿得暖和一點,然後讓娃在舒適區內獨處一段時間。如果有條件,可以安裝一個監控攝像頭,看護者去別的房間監視娃的情況,這段時間可以戴上降噪耳機聽聽舒緩情緒的音樂、或是在床上躺著休息一下,但是一定要時時注意娃的情況。我相信每個媽媽都很瞭解自己的孩子,所以當你確定娃沒事只是單純哭鬧時,可以自信一點,給自己一點放鬆的時間,順便也讓娃把胸中那口惡氣哭出來。如果沒有攝像頭,那麼你可以和娃共處一室但是保持一定距離,只要能看到就好。戴上降噪耳機聽聽音樂,在沙發或是床上躺一躺,放鬆一下身心。
對於第三種,針對年齡偏大的孩子,看護者可以選擇是否要陪伴孩子平復情緒。一開始可以引導孩子在情緒不穩定時利用玩具和書籍來轉移注意力,慢慢的孩子就會養成控制自己情緒的好習慣。注意是控制,不是壓制。
總之,帶孩子的時候切忌逼迫自己。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該求救就求救,該休息就休息,一個健康快樂的媽媽才能帶出健康快樂的孩子。也希望各位爸爸能夠多幫忙分擔一點育兒任務,畢竟一個心平氣和的老婆對於你們來說也是很有好處的,不是嗎?
孩子因為語言能力有限,有時候哭鬧就是他們宣洩情緒或是表達需求的方式。
只不過大人眼中哭=負面情緒,又是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以會因為孩子哭而產生焦慮情緒是很正常的。而且哭聲的音量和頻率又非常讓人抓狂,對於本身過度勞累、睡眠不足的母親來說就更讓人難受了。
但是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有人接手的情況,如果是全職媽媽獨自在家帶孩子怎麼辦呢?
我的建議是在家裡設立一個“舒適區”。如果是不會爬行的嬰兒,可以是一個柔軟的、有柵欄的嬰兒床,注意裡面不要放置任何枕頭、被子,玩具,以防孩子哭鬧時窒息;如果是會爬不會走的幼兒,可以在地板上放置一個柵欄,裡面放上柔軟的墊子,也是不要放枕頭被子玩具等等;如果是會走的幼兒,可以隔出一個能容納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的區域,裡面放上一些沙發、地墊和安撫性玩具作為舒適區。
如果娃開始哭鬧,當然首先要排除是否有需求,比如餵奶換尿布或是腸絞痛等等。如果娃只是毫無緣由地發洩情緒或是想要引起注意,可以嘗試透過抱、玩等親密互動來緩解;如果還是不行,而看護者也瀕臨崩潰,又沒有其他人可以接手,那麼剛剛的舒適區就發揮作用了。
對於前兩種,可以給娃穿得暖和一點,然後讓娃在舒適區內獨處一段時間。如果有條件,可以安裝一個監控攝像頭,看護者去別的房間監視娃的情況,這段時間可以戴上降噪耳機聽聽舒緩情緒的音樂、或是在床上躺著休息一下,但是一定要時時注意娃的情況。我相信每個媽媽都很瞭解自己的孩子,所以當你確定娃沒事只是單純哭鬧時,可以自信一點,給自己一點放鬆的時間,順便也讓娃把胸中那口惡氣哭出來。如果沒有攝像頭,那麼你可以和娃共處一室但是保持一定距離,只要能看到就好。戴上降噪耳機聽聽音樂,在沙發或是床上躺一躺,放鬆一下身心。
對於第三種,針對年齡偏大的孩子,看護者可以選擇是否要陪伴孩子平復情緒。一開始可以引導孩子在情緒不穩定時利用玩具和書籍來轉移注意力,慢慢的孩子就會養成控制自己情緒的好習慣。注意是控制,不是壓制。
總之,帶孩子的時候切忌逼迫自己。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該求救就求救,該休息就休息,一個健康快樂的媽媽才能帶出健康快樂的孩子。也希望各位爸爸能夠多幫忙分擔一點育兒任務,畢竟一個心平氣和的老婆對於你們來說也是很有好處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