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水大咖
-
2 # 圖騰9426
理解古人的話,也要按積極與消極“兩分法”來對待。這句話明顯就是“安貧樂道”是非常消極的,比知足常樂消極多了。“寧跟討要的娘”和“不跟做官的爹”,這兩類人代表了社會屬性,前者是最低線“即使討要”代表了貧困方陣。教育人們不要忘本,當時社會做官咱就不多說了,應該懂得。知道這些就好了!
-
3 # 張磊1413
全句來看,討要,當官,說的是物質豐乏的對比。
討要,自然是窮困。當官,自然是富足。
過上舒適的日子,物質條件自然重要。高樓別墅,香車寶馬,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那為什麼寧跟討要的娘,不跟當官的爹?
因為世上只有媽媽好。
人啊,除了物質需求,還有感情需求。
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男人養家餬口,女人相夫教子。對於孩子的教育,顯然女人比男人作用更大。
君不見孟母三遷,岳母刺字。兒女終成忠良賢達。
君且看近年被虐待,甚至殞命的幼兒,哪個不是沒媽的孩?
兒是娘身上掉下的肉。沒有誰比娘更親兒愛兒。
當官的爹可以再娶,可以再生,膝下兒女,沒有不同。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娘就算討要,娘可以餓著,也不會讓兒餓著。
爹家財萬貫,兒該受委屈的,也要受著。
此話雖然不能包括所有,但大致不虛。
-
4 # 荷桂清香
此事還真不好說,對於嬰幼兒大都是依賴母親多些,此時他們也沒有窮富的概念,一旦他們長大了,對物質的要求就多些,這時他們更希望得到有錢權的父親幫助了。
這句話有一定道理。為官之道,在於一個狠字,對自己狠、對親人狠、對政敵更狠,只有這樣才能在家立足,在官場立身,否則一不留神,就可能萬劫不復。
在古代,男人是三妻四妾,這樣孩子就多,物以希為貴,孩子也一樣,那麼父親會對具有可塑性的孩子關懷備至,一是要繼承家業,二是要光耀門楣,三是要開枝散葉,對於其它的孩子,關注量可能會少得多,母親不同,一個孩子只能有一個生母,關懷的肯定就多一點。
在現代,這種現象少了很多,由於實行計劃生育,基本獨生子女多,選擇性餘地不大,所以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都對孩子關懷備至,親愛有加。但凡事站在食物鏈的頂層,親情是很淡的,因為到了那個層次,權力給人帶來的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任何東西都是可以捨棄的物件,包括親情,這一點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誰也無法擺脫這一點,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方式溫和激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