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關於曲姓的來源,有幾種說法,但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出自姬姓。據《風俗通》所載,春秋時,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故城在今山西聞喜東),其後子孫以地為氏,稱曲姓。 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華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鬱而終。其子曲沃莊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 曲姓發源於今山西曲沃一帶,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基本繁衍生息於此。戰國時,三國分晉,曲姓有因仕宦關係或其他原因進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於祖居地之曲姓則由於種種原因或北徙今山西臨汾一帶,或南遷至今山西、河南間地的陝縣一帶,進而進入陝西。秦時,有御史名曲宮,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孫。兩漢之際,曲姓除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繁衍迅速以外,還有一支北遷雁門郡,並在該地逐漸形成大的聚落。魏晉南北朝時期,曲姓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族大勢眾,人口興旺、昌盛,為曲姓平陽郡望、雁門郡望、陝郡郡望。隋唐兩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陝州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曲環為其傑出代表。其客居隴右(今青海東郡)子孫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於仕宦的原因進入安南,子孫留居當地。兩宋時,特別是趙宋王朝偏安江東後,曲姓徙入南方者漸漸多起來。明初,山西曲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甘肅、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此後至清中葉,曲姓逐漸散居於內蒙、湖北、廣西、廣東、雲南等廣大省份。清康熙年間以後,山東、河北等地的曲姓因為謀生的原因進入東北三省,子孫遂留居當地。解放後,伴隨開發北大荒、軍墾、農墾之運動,有更多的曲姓落籍東北。 如今,曲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遼寧、黑龍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約佔全國漢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 從以上資料記載中,不難看出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為中心繁衍播遷,明朝以前,主要聚居於山西境內和山西與河南交界處,明朝初年的移民運動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國北方各省擴散。
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關於曲姓的來源,有幾種說法,但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出自姬姓。據《風俗通》所載,春秋時,晉穆侯封少子成師於曲沃(故城在今山西聞喜東),其後子孫以地為氏,稱曲姓。 成師,西周末東周初時晉華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孫,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時,封其叔於曲沃,是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於晉之國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頗得曲沃國民擁戴。後晉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立桓叔,由於晉之臣民同仇敵愾,桓叔敗回曲沃,於數年後(公元前732年)鬱鬱而終。其子曲沃莊伯亦曾興兵攻晉,但不得結果。傳至其孫曲沃武公姬時,族強勢大,民心多附,他連殺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緡),盡並晉地,而代晉為諸侯,史稱晉武公。武公代晉後,仍都原晉之國都一翼(今山西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後以地為氏,稱曲姓,並尊曲沃桓叔為得姓始祖。 曲姓發源於今山西曲沃一帶,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基本繁衍生息於此。戰國時,三國分晉,曲姓有因仕宦關係或其他原因進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於祖居地之曲姓則由於種種原因或北徙今山西臨汾一帶,或南遷至今山西、河南間地的陝縣一帶,進而進入陝西。秦時,有御史名曲宮,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孫。兩漢之際,曲姓除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繁衍迅速以外,還有一支北遷雁門郡,並在該地逐漸形成大的聚落。魏晉南北朝時期,曲姓在今陝西臨汾、河南陝縣一帶族大勢眾,人口興旺、昌盛,為曲姓平陽郡望、雁門郡望、陝郡郡望。隋唐兩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陝州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曲環為其傑出代表。其客居隴右(今青海東郡)子孫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於仕宦的原因進入安南,子孫留居當地。兩宋時,特別是趙宋王朝偏安江東後,曲姓徙入南方者漸漸多起來。明初,山西曲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甘肅、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此後至清中葉,曲姓逐漸散居於內蒙、湖北、廣西、廣東、雲南等廣大省份。清康熙年間以後,山東、河北等地的曲姓因為謀生的原因進入東北三省,子孫遂留居當地。解放後,伴隨開發北大荒、軍墾、農墾之運動,有更多的曲姓落籍東北。 如今,曲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遼寧、黑龍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約佔全國漢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 從以上資料記載中,不難看出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為中心繁衍播遷,明朝以前,主要聚居於山西境內和山西與河南交界處,明朝初年的移民運動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國北方各省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