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71047005830

    舒伯特與貝多芬生活在同一個時期(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過渡時期)的同一個城市(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但他們的音樂風格卻相距甚遠。我們通常把貝多芬稱為古典主義的最後一人,而把舒伯特稱為浪漫主義的第一人。當年舒伯特開始起步的時候,貝多芬的許多著名作品尚未完成。雖然舒伯特對貝多芬十分崇拜,但他的創作更多的是受到前輩莫扎特的影響。在舒伯特的早期作品中,相當程度是在模仿莫扎特的風格。有人專門比較研究了莫扎特作於1788年的《第四十交響曲》和舒伯特作於1816年的《降B大調第五交響曲》,發現兩首相隔28年的作品從調性的選擇、旋律的進行到節奏的組合、速度的運用等等都有許多相似和巧合之處。當然,在舒伯特早期的鋼琴作品中,也可以找到貝多芬的東西,但到了晚期作品就完全不一樣了。

    貝多芬的創作常常是在嚴格的曲式基礎上將主題動機用各種手法加以發展,而舒伯特則是憑著一股熱情、一種感覺來寫音樂。舒伯特沒有貝多芬那樣的屬於古典主義的嚴謹,更多的是追求浪漫主義的自由、解放。

    舒伯特被稱為“歌曲之王”,歌曲的旋律往往是長線條的、連續延綿、一氣呵成,不可能一個一個主題進行發展。他的鋼琴創作受到歌曲創作的影響,主題常常是從一連串音或一個長句子開始,然後加以對比、發展。貝多芬則不同,他的主題動機一般都比較短小,有時僅僅一小節,舒伯特那悠長美妙的旋律線條與貝多芬短小的主題動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貝多芬的主題常常充滿了矛盾,舒伯特的主題更加突出統一。

    對於和聲模式的運用,舒伯特與貝多芬也有很大區別。他們兩人都對古典主義的創作規則有所突破,但貝多芬更多地停留在古典主義的和聲模式中,舒伯特卻堅定地打破了這種模式。在轉調的問題上,兩個人採用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貝多芬常常透過一個和絃突然轉調,轉調之前讓人缺少心理準備,但轉向的新調一般都在人們的意料之中。舒伯特的轉調恰恰相反,轉調之前給人一個合理的準備,轉調之後卻讓人感到意外,轉到一個意想不到的調性上去了。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使之成為鋼琴音樂的“聖經”。舒伯特在短暫的生命中也曾先後創作了21首鋼琴奏鳴曲(其中有幾首未完成),形成了他不同於貝多芬的獨特的風格。貝多芬的奏鳴曲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名揚四海了,而舒伯特的奏鳴曲在他的生前是默默無聞的,直到死後許多年,才被人們發現這些藝術品的真正價值,而且正在越來越受到古典演奏家們的青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燙衣板有哪些選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