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1872590743

    天地君親師,為中國儒家祭祀的物件,多設一天地君親師牌位或條幅供奉於中堂。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聖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也是傳統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天地君親師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為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更在民間廣為流行。祭天地源於自然崇拜,中國古代以天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萬物,祭天地有順服天意,感謝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於君權神授觀念。由於在封建社會君王是國家的象徵,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國泰民安之意。祭親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發展而來 。天地君親師是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據,由於深入人心,對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產生巨大影響。起源“天地君親師”的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東漢時期,在《太平經》中就出現了形式整齊的“天地君父師”的說法。北宋初期,“天地君親師”的表達方式已經正式出現。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在民間廣為流行,把它作為祭祀物件也已經比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國家的名義,確定“天地君親師”的次序,並對其意義進行了詮釋,特別突出了‘師’的地位和作用。從此,“天地君親師”就成為風行全國的祭祀物件。透過徐梓先生的這段話,就可以很明瞭地得知“天地君親師”牌位的起源與儒家思想有著莫大的關係,與此同時,官方對“天地君親師”的極力推崇,說明了“天地君親師”這一價值系統有利於當時政府對社會的管理,以此從思想上穩定社會秩序,由此觀之,這一價值體系對當今社會也有很大的參考借鑑意義。 《國語》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的所著,其中有這樣的記載:“民性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在這裡左丘明沒有提到“天”和“地”,卻是著重說明了“君”、“親”、“師”三者的意義,正所謂“民性於三,事之如一”。後來的荀子在《荀子》中有講到“天”和“地”,並且對“天地君親師”五者做了闡述,正如《荀子·禮論》中記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由此可見“天地君親師”的觀念可以一直追溯到荀子所在的戰國時期,著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親師五字,始見荀子書中。此下兩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掛口頭。其在中國文化、華人生中之意義價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江(QJ 150-3B)摩托車的前後輪胎胎壓分別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