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44737347601
-
2 # 白夢餘夜
唐代詩人李白這樣說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離開的時候還給汪倫留下是。現在也是一樣呀,當離開家的時候,父母總是少不了的叮囑,當成家了,你離開了 ,一會叮囑愛人或者孩子一些話。
唐代詩人李白這樣說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離開的時候還給汪倫留下是。現在也是一樣呀,當離開家的時候,父母總是少不了的叮囑,當成家了,你離開了 ,一會叮囑愛人或者孩子一些話。
李白有詩云“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
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
情。”哀婉的思鄉之情被“聞折柳”一語道
破。折柳是人們寄託相思之苦的一種意象。在
古代,人們送別,除了腸斷望盡天涯路,十里
長亭目相送外,也會折柳相贈。
那麼,折柳送
別的習俗源於何時呢?
據史料記載,人們以柳寄情原始於漢代。
《詩經·小雅·采薇》中寫道:“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說的是離
人在春光明媚,萬物尚青之時離開,歸來時,
卻是一幅白雪皚皚的冬景。其實,這裡作者是
借景物烘托離別的心情。
在這之後的很多樂府
民歌中,開始陸續出現以楊柳表離別的詩句。
漢語中,柳與“留”諧音。人們希望通
過折柳,表達挽留離人的心情。親人們依依惜
別,難捨難分的情愫就像隨風飄蕩的柳枝一樣
綿綿無期。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
柳柳成蔭”。
人們送離人折柳,又意在祝願遠
行的親人或朋友,能夠如同折柳一樣,到哪都
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因背井離鄉而不適。折
柳在身,便如親人在旁,隨遇而安。
據說,在古代的長安灞橋長堤上,每相
隔幾米的距離,便有一株如絲絛般的垂柳。此
地是出入長安的必經之路,因而有很多人在此
送別。
微風吹拂著岸邊的楊柳,更增添了人們
的離別感傷。於是,人們折下柳枝送與離別之
人,帶著柳枝離開的人,便會如柳枝一樣易於
生存,並以柳枝遙寄相思無解之情。唐代張九
齡有詩云: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折柳意象產生後,文人墨客對其加以拓
展昇華,使得送別感懷的場景,更顯得意境縹
緲。
折柳惜別以表祝願的情結也更加濃重了。